聽到別人吸鼻子、清喉嚨、接吻就暴怒恐慌?可能得了這種病

「恐音症」患者聽見生活中的聲響容易暴怒或恐慌,音源來自家人時往往會令患者自我感覺很不好。(示意圖/Shutterstock)

臺灣高雄市本月15日發生一起兇殺命案,嫌犯行兇動機疑是噪音糾紛,一名立委參選人認爲可能與「恐音症」有關。此症患者易因生活常有的聲響而發怒或備感痛苦,吃麪條稀哩呼嚕的聲音,也可能是吸鼻子、清喉嚨、咳嗽、指節喀喀作響的聲音,甚至是情侶接吻發出的聲音,都有可能「觸發」強烈反感,而且有這種困擾的人遠比大家想像中還要多。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英國每5人就有1人受到恐音症(misophonia,也譯作恐聲症)之苦。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博士研究員葛雷格里(Jane Gregory)說,恐音症發作時的感受不僅僅是因爲聲音而惱火,在無法擺脫令他們不快的聲響時,會出現無助、受到束縛的感受,「罹患恐音症的人往往因爲自己產生的反應而產生負面的自我感覺,聲音來自於親人的情況更是如此」。

葛雷格里最近出版有關恐音症的新書,探討這種現象的成因、如何幫助苦於此症的人們。寫作動機來自於葛雷格里今年3月主持的一項研究,該研究調查772名參與者發現,將近5分之1患有恐音症,而且男女同樣常見,均齡43歲。18.4%在生活之中受到嚴重影響,已成人生負擔。不過,只有問題特別嚴重的患者才需要接受諮詢以求改善。

這項研究也辨識出恐音症的「危險訊號」,協助不確定自己是否有這種問題的人辨別。在聽到正常的呼吸聲、吞嚥聲的時候感受到壓力,很可能就是恐音症患者。患者通常會產生「不是戰就是逃」(fight or flight)的反應,引發怒氣或想逃開的情緒。人們發出的窸窣聲、咀嚼聲、噴嚏聲,還有時鐘滴答聲、汽車引擎噪音、原子筆按壓聲,也可能觸發反應。

問卷列舉37種常見噪音觸發源與25種反應,未罹恐音症者多半會因爲某些特定噪音而心生不快,但恐音症患者反應更爲強烈,例如痛苦、憤怒、恐慌。研究發現,僅2.3%受訪者自認患有恐音症,聽說過此症的人僅佔13.6%。

研究論文作者之一、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維托拉圖(Silia Vitoratou)說,研究顯示大多數恐音症患者不知道要用什麼病名描述自己的感受。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