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CQ文化智商嗎?」 張苡弦:國際觀還有更重要的

張苡弦希望大家瞭解文化智商,並且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圖/張苡弦、《人助旅行》授權提供)

記者謝孟儒/綜合報導

近日網路瘋傳一文章〈先別管國際觀了,你有聽過CQ文化智商嗎? 〉,作者張苡弦認爲「臺灣人是種族歧視者 (Taiwanese people are racists!) !而且還非常嚴重。」來看看她爲什麼提出這樣的說法,能讓網友拼命轉貼分享。

張苡弦收集許多學者的說法,來定義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CQ)是甚麼?它是「測量一個人在不同國家、不同民俗與不同組織文化中,能否有效運作能力」、「文化智商是能夠跨越界限,在不同文化中茁壯發展的能力。」也就是和世界朋友

張苡弦認爲歐美國家的種族歧視是有形暴力,因此受到重視,但臺灣人的種族歧視卻是「無形」,是種「隱形暴力」,還發現「對於種族歧視的不敏感,還有很多社會上的其他問題,還有臺灣雖然經濟快速成長但遲遲無法進化成發展中國家的原因,都是因爲臺灣社會缺少『文化智商』的關係。」但即使是國際交流頻繁的大城市也一樣會有歧視的問題,「但是一個有高度CQ的國家,會建立一個能夠避免或懲罰外顯歧視的制度,並且願意正視歧視問題」。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臺灣人的國際觀一直是菁英式的觀點,「說標準美式英文 (如果說英式英文還會獲得莫名的崇拜),飛來飛去 (最好是穿西裝商務艙) 」但現實是,大部分的人連和不同文化的人聊天、介紹自己的文化都沒有辦法,「我們一直是文化弱智」。

張苡弦提出了5點指出,是因爲臺灣人對生活無感

一、用錯誤的觀點與方式學習語言「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溝通」,但是大多數人學習語言都只是爲了考卷上的分數。」因此就算學了20年的英文、就算學測滿級分,還是沒有辦法開口說英文,我們學的是「功利式英文。」

二、地理位置臺灣明明位在東南的中心樞紐,但「當我們講到國際化,通常指的就只是美國化,或更精確一點來說,只是好萊塢化+矽谷化。」我們明明有很多機會東南亞國家交流,過20年,這些外配子女成熟了,取得較好的社經地位後,「臺灣人準備好要超脫藍綠接受一個臺越混血總統了嗎?」

三、失控媒體媒體沒有自己的觀點,全部都是從西方主流媒體剪輯過來的美帝思想、每天7.459 %的國際新聞裡,大部分都是老牌節目笑話一籮筐裡的奇人軼事大搜集,臺灣人的國際知識真的很貧乏。

四、不知道在教甚麼的教育臺灣人對於世界無感的重要原因是「考試導向升學主義」與「生活經驗的缺乏」, 張苡弦說,「常常覺得,生長在臺灣的七年級生,沒有精神分裂都算大幸。要我們當一個有用的人,卻老教我們只有在考卷上有用的無用之事。」

五、歷史帶給我們的自卑感所造成的歧視因爲自卑所以不斷討好我們認爲比我們優秀的人,因爲優越,所以不斷瞧不起那些我們覺得不夠好的人。臺灣人交外國朋友的想像是:練英文、異地戀、導遊式交流,當然這些都只限於「白人」。

因此,張苡弦提出了2點說明,跟不同文化做朋友,之所以這麼重要的原因,

一、學會故事的能力走進當地生活裡,去看看世界各地的人是怎麼「過生活」,然後從中找到人性共通點,說一個好故事。

二、 找到一個更好的對待與被對待的方式只要有機會,能夠遇見來自不同文化的人,跟他們好好地說說話,瞭解他們,看到那些被善待的可能,出現在你面前,生命就開始有不同的選擇,你就可以看到故事的另一種可能,你就有力量去爲自己改變。

最後,張苡弦希望,爲了讓我們「成爲一個更完整、更好的人,每個人都好好活着,好好的被對待着,這是城市裡很美的風景。」也提供給大家一個截然不同的國際觀點。

該篇文章出自張苡弦的部落格《人助旅行》。(《ETtoday 東森新聞雲》已獲授權使用)

▼張苡弦也在臉書分享許多自己的想法。(圖/翻攝自《人助旅行》臉書)

►►►小編只PO最新的新聞,歡迎鎖定《ET即時》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