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是中年男性殺手 晚期患者有決心:不想輸給癌症

謝先生10年前確診頭頸癌四期,因爲治療導致顏面缺損,發聲和進食也受影響,但他不放棄抗癌希望,下決心宣誓「不想輸給癌症!」(王家瑜攝)

臺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頭頸愛關懷協會攜手舉辦「頭頸癌友心聲攝影展」,希望喚起各界對頭頸癌的重視和支持,成爲癌友們的一線曙光。(王家瑜攝)

頭頸癌是臺灣青壯年男性健康殺手,每年約萬人確診,由於手術治療造成顏面缺損、發聲障礙、進食困難等,造成迴歸職場的阻礙。醫師指出,臺灣頭頸癌發生率遠高於他國,且6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治療選擇受限。60歲的謝先生罹患頭頸癌10年,經歷手術、化放療等數十次治療,多年後卻轉移復發,但他仍不放棄一絲生機,「不想輸給癌症」,更鼓勵所有病友「不要害怕」,積極面對治療,讓自己有多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臺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說明,頭頸癌是臺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名、死亡率第4名,近年來新發生人數不斷上升,每年新增約1萬人確診,由於手術治療可能影響外觀、吞嚥和發聲功能,病友往往因爲異樣眼光而很難走出來。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楊慕華指出,臺灣頭頸癌發生率遠高於他國,且6成以上確診時已是晚期,由於病程進展快,晚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僅36%。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口腔癌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對個人和家庭都帶來很大的衝擊,最佳預防方式是戒除香菸、檳榔和飲酒,並提供高風險族羣每2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篩檢量減少3成,呼籲符合資格者務必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楊慕華提到,根據美國癌症治療指引,轉移或復發頭頸癌患者應優先使用免疫治療,但國內健保給付仍停留在二線治療,須和標靶藥物擇一使用,即使治療失敗也不能互換,而且國內頭頸癌患者以藍領階級居多,經濟能力備受挑戰。

謝先生今年60歲,過去擔任遊覽車司機,每天工時長達18到20小時,爲了提神,每天3包煙可說是家常便飯。10年前他突然上齶流血、掉了2顆牙,就醫檢查才得知罹患頭頸癌四期,經歷數十次治療,他的面容受損、無法正常說話、只能食用泥狀食物,更因爲擔心嚇到人,只得捨棄熱愛的遊覽車,轉行開貨車。

沒想到抗癌第8年,謝先生的癌症復發,甚至轉移到肺、鼻咽、舌頭,本來準備住安寧病房了,醫師建議嘗試免疫療法,讓他迎來一線生機。他說,目前使用免疫療法約1年,效果都還不錯,但自費使用一針要價9萬元,每3周就要打一次,幸好自己有商業保險,加上持續工作的收入,纔有辦法堅持治療。

頭頸愛關懷協會理事長楊政傑指出,許多頭頸癌病友和謝先生一樣,背後有着令人心酸的故事,由於外觀上的缺陷,多數病友不願意站在鎂光燈下;7月27日適逢世界抗頭頸癌日,臺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頭頸愛關懷協會攜手舉辦攝影展,盼喚起各界對頭頸癌的重視和支持,成爲癌友們的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