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性飛蚊症竟是乳癌轉移 高雄19歲女治療半年不治

高雄一名年僅19歲的林姓少女因突發性飛蚊症就醫,經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洪啓庭檢查後發現竟是乳癌已轉移至腦部、引發視乳頭水腫導致,治療不到半年就過世。(袁庭堯攝)

林姓少女罹患乳癌不自知,已轉移至腦部引發腦瘤,導致顱內壓升高、出現飛蚊症。(洪啓庭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高雄一名年僅19歲的林姓少女因突發性飛蚊症就醫,檢查後發現竟是乳癌已轉移至腦部、引發視乳頭水腫導致,治療不到半年就過世。醫師呼籲,若民衆突然發現自己有飛蚊症,或是原本的飛蚊症加劇,都應儘速就醫,纔不會延誤治療。

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洪啓庭表示,臺灣乳癌最常發生的年齡爲45至69歲,最年輕的個案記錄是14歲,但林女因乳癌轉移至腦部引發腦瘤,導致視乳頭水腫而出現飛蚊症,相當罕見。

洪啓庭強調,林女來眼科就診前,完全不知道自己有乳癌,更不知道乳癌已轉移。林女當時表示,之前不曾有飛蚊症,因此格外緊張。在門診檢查時,雙眼有輕度近視,可矯正到1.0。散瞳後發現,玻璃體沒有明顯的混濁,視網膜也沒有明顯退化與破洞。但仔細觀察竟發現,本來正常的圓形視神經盤變爲不規則的邊緣,經診斷爲早期的「視乳頭水腫」,間接導致林女顱內壓升高,出現飛蚊症。

當時洪啓庭懷疑可能是嚴重的病變,立即爲林女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沒想到,林女腦部右後方明顯長了腫瘤,隨即安排轉往神經外科進一步診治,發現竟是乳癌轉移,無奈化療半年後林女仍不敵病魔過世。

洪啓庭指出,大部分的飛蚊症僅是玻璃體的退化導致,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者也容易出現,飛蚊症是玻璃體腔的多種的膠原纖維蛋白損害、細胞雜屑沉積、發炎細胞聚集與玻璃體液化等,造成明顯的玻璃體混濁,形成圓、線、蚊子、蒼蠅等形狀,患者容易合併視網膜破洞、剝離或黃斑部裂孔,有失明之可能。

洪啓庭提醒,3C產品氾濫之下,民衆更須小心提防,只要眼前出現飛蚊,飛蚊數目增加、或飛蚊形狀變大,一定要尋找眼科醫師檢查。針對飛蚊症,臺灣目前有「水果酵素」療法,可有效治療飛蚊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