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科學網站29日摘要:軟性大腦植入物可以長時間記錄大腦活動

1月29日(星期一)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1、歐洲航天局批准了首個測量太空引力波的實驗

歐洲航天局(ESA)宣佈,耗資數十億歐元的激光干涉儀空間天線(LISA)項目將於2025年啓動,計劃2035年將LISA發射到太空。LISA將利用穿越太陽系的激光束,尋找由超大質量黑洞合併引起的巨大時空漣漪,以及其他現象。LISA的規模意味着它能觀測到的引力波比地面探測的頻率低得多,與地面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相比,它能觀測到更大、距離更遠的黑洞等現象。LIGO於2015年首次探測到引力波。

2、研究發現最新一代減肥藥可以抑制炎症

由於在治療糖尿病和減肥方面的有效性,最新一代的抗肥胖藥物風靡全球。但這些藥物還有一個鮮爲人知的超能力:抑制炎症的能力。證據表明,GLP-1受體激動劑類藥物可以減少肝臟、腎臟和心臟的炎症。這些藥物似乎還能減輕大腦中的炎症,這讓科學家們希望這些化合物可以用於治療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這兩種疾病的特徵都是大腦炎症。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人類腸道微生物中發現新型病毒樣實體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最新發現一種新的類病毒實體,它棲息在人類口腔和腸道中的細菌中。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毅力號”探測器證實火星上存在古代湖泊

美國宇航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上的探地雷達證實,火星赤道以北的耶澤羅隕石坑曾經擁有一個巨大的湖泊和河流三角洲。千萬年來,隕石坑內的沉積物沉積和侵蝕形成了今天在表面上可見的地質構造。火星上的湖泊沉積物的發現增強了在“毅力號”收集的土壤和岩石樣本中發現生命痕跡的希望。

2、日本科學家設計了一款雙足生物混合機器人,可行走和旋轉

與機器人相比,人的身體非常靈活,能夠進行精細的運動。日本的研究人員從人類步態中獲得靈感,將肌肉組織和人造材料結合在一起,製作了一款雙足生物混合機器人,可以行走和旋轉。

3、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技術更快、更有效地診斷罕見遺傳疾病

人類有7000多種不同的罕見遺傳疾病,這對人類健康是一個重大挑戰,通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丹麥的一項新研究可能朝着更快、更有效地診斷這些遺傳疾病邁出了重要一步。在這項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Genetics)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所謂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來激活皮膚或血液細胞的基因,以測量RNA是否在一個被稱爲“剪接”的生物過程中被正確組裝。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因爲在皮膚細胞和血細胞等容易接觸的組織中,19%的疾病相關基因是“不活躍的”。

4、新統計工具提高了發現致病基因變異的能力

一種新的統計工具提高了發現導致疾病的基因變異的能力。該工具結合了基因組全關聯研究(GWAS)的數據和基因表達預測,並更準確地識別疾病的因果基因和變異。大多數人類疾病是多種基因、環境因素和許多其他變量複雜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GWAS通常可以識別出基因組中與疾病相關的許多區域的許多變異。然而,GWAS的侷限性在於它只能識別關聯,而不能識別因果關係。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1、哈勃發現已知最小系外行星大氣中存在水蒸氣

行星GJ9827d是哈勃太空望遠鏡能夠觀測到太陽系外最小的行星,科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它的大氣層中有水蒸氣。這一發現被認爲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發現,使天文學領域更接近於發現一個更類似地球的世界。行星GJ9827d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兩倍,圍繞着一顆距離雙魚座大約97光年的紅矮星運行。

這項新發現背後的團隊正在研究兩種不同的情況。這些假設是,一是這顆行星可能是一顆迷你海王星,擁有富含水和氫的大氣層;二是這顆行星可能是木星的衛星“木衛二”的溫暖版本。木衛二地殼下的水量是地球的兩倍。

2、研究發現,疫情期間變得肥胖、超重兒童或面臨終身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成千上萬在疫情期間變得肥胖或超重的兒童可能不得不在其一生中面臨健康影響。身體活動不足、長期缺課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都導致了疫情期間兒童肥胖率的上升。根據目前將兒童肥胖與成人或青少年肥胖關聯的數據,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其中一些兒童未來患某些疾病的風險更高,包括中風、糖尿病、關節炎和某些癌症。

3、科學家設計一款自生長機器人:具有攀緣植物的一些特性

自生長機器人是軟機器人的新興解決方案,因爲它們在導航、探索和殖民周圍環境方面顯示出潛力。然而,它們在非結構化3D空間中生長和移動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一組研究人員從攀緣植物中獲得靈感,解決了這一挑戰。在意大利理工學院(IIT),專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可生長機器人,具有攀緣植物的一些特性,對光和重力做出反應。

4、軟性大腦植入物可以長時間記錄大腦活動

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研究人員推出了一種軟性植入式設備,能夠長時間記錄大腦中單個神經元的活動。神經記錄技術的長期挑戰之一是在高分辨率數據收集和植入設備的壽命之間進行權衡。堅硬的硅植入物可以收集大量的信息,但很難在體內停留更長時間。另一方面,更小、更靈活的設備提供了更高的耐用性,但只能提供一小部分神經數據。SEAS的一個跨學科團隊設計了一種配備了數十個傳感器的軟性植入式裝置。這種創新的設計可以實現對單個神經元活動長達數月的穩定記錄,克服了傳統的不足。(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