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讓臺灣人民寄希望於大陸

社評

一波三折的藍白合可能以分道揚鑣收場,6成期待政黨輪替的民意,最終難敵政客的私心私利。對兩岸關係而言,若下架民進黨失敗,民進黨抗中路線、互不隸屬的「兩國論」、去中國的教育政策將固化,臺海兵兇戰危的情勢恐更加嚴峻。不過,大陸該爲2024政黨輪替失敗而灰心喪氣嗎?顯然不必。

藍白不合 少數執政弱化

政黨輪替是民主常態,賴清德2024若勝選,形同打破2000年來所形成的8年執政週期魔咒,但很大程度是藍白不合的結果,而非贏得多數選民支持。即便僥倖當選,總統得票率與立法院席次很可能都不過半,形成未來4年「雙弱勢」格局,可稱之爲「半輪替」。

大陸一般認知,國民黨支持統一、民進黨主張臺獨,2024政黨輪替意味兩岸求同存異、恢復協商,這種簡單的二元思維並不正確。畢竟,7成以上民意支持兩岸維持現狀,用最通俗的話是不想被中共管,但也不希望戰爭,因而無論是國民黨、民進黨還是民衆黨,兩岸政策都以維持現狀爲主軸,區別只是在於光譜稍微偏統或偏獨,都不可能主張「統一談判」或「法理獨立」。

假如2024民進黨下臺,國民黨或民衆黨執政,未必就能回到馬英九時期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即便兩岸恢復交流,一旦遇到政治分歧,恐怕還是陷入僵局。尤其民進黨擅長以燎原之勢捲土重來,或許屆時臺灣民意對大陸的牴觸會更加強烈。反過來,賴清德若當選總統,或面對「藍白大於綠」的國會生態,加上美中關係改善,民進黨兩岸政策在美國壓力下可能謹小慎微,也未必不利於臺海穩定。

大陸過去曾對兩岸統一提出「兩個寄希望」:寄希望於臺灣當局、寄希望於臺灣人民。隨着2016年民進黨的執政,前一句已不常提及,如果2024選舉,臺灣人民「想下架民進黨卻下架不了」,後一句是否應該進行重新思考呢?

其實,大陸應該瞭解到,所謂「寄希望」的深層邏輯,是期待臺灣民衆自發選出一個支持或傾向統一的政府,然後經由兩岸協商、逐步達成統一。然而,事實證明上述路徑並不存在,大陸「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應該調整爲「讓臺灣人民寄希望於大陸」。

和平統一 放諸福建先行

簡言之,大陸與其去「寄希望於」臺灣內部的政黨輪替,不如去思考,只有當臺灣人民認同中國共產黨、認同大陸的治理效能、希望參與大陸的制度運作,兩岸和平統一纔會水到渠成。否則,即便臺灣出現一個願意和大陸協商對話的政府,一旦兩岸關係走近、或觸碰臺灣民意的敏感神經,兩岸關係好不容易取得的進展,很容易得而復失,甚至付之一炬。

如此一來,「政黨輪替」對大陸對臺工作的意義,就賦予全新內涵:在兩岸統一的語境下,真正推動「輪替」的是臺灣人民內心對中國共產黨的觀感。民進黨爲何每次大選操弄統獨對決屢試不爽?不是臺灣民衆真的支持臺獨,也不是民進黨真的敢推動法理臺獨,而是民進黨利用兩岸民間的心理差距,將中共塑造爲「對立面」,渲染「民進黨vs.共產黨」對決,讓臺灣民衆對中共、對大陸產生惡感,進而拒絕統一。

歸根究柢,大陸應該認識到,對臺應該扮演「影子政府」的角色。一方面,對臺論述、文宣不應是「高來高去」的道德勸說,要多談與日常生活、柴米油鹽密切相關的議題,多說民衆聽得懂、有感的語言;另方面,既然選定福建作爲「融合發展示範區」,作爲「和平統一示範區」來治理和建設,那麼就應該讓臺灣人民期待、支持的政策,放諸福建實行,或者讓臺灣人民不滿、無奈的政府作爲,在福建撥亂反正、產生示範效應。

舊金山「拜習會」上,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將「和平統一」與「終將統一」相聯結,說明中共高層清醒認識到,和平統一是道阻且長的民心工程。藍白合不合,都與和平統一無關,大陸只有積極有爲發展進步、造福臺灣人民,臺灣社會終會迎來認同中共、認同統一的「政黨輪替」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