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穩定中日關係避免臺灣有事

社評

日本各界對賴清德勝選表示歡迎,但難掩擔憂之心,主流媒體多以「親美」、「對中強硬」、「不講一中」形容賴清德。賴清德對外關係可望延續蔡英文親美日路線,但不能忽略臺海緊張情勢可能升高,爲中日關係帶來負面影響,甚至造成周邊安全的威脅。

避免政冷經冷 經團聯訪中

抗中的臺灣有利於日本對抗中國的戰略縱深,但也容易招致中國的報復。上月下旬日本財經界在時隔約4年後,組織近200人的訪中團,摸索改善日中關係,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期待日中經濟交流活力因而提振,中國也肯定「經團聯」派大型聯合訪中代表團,是尋求合作的積極信號。

美國《外交政策》專文評論認爲,日本既希望臺灣安全,亦盼與中貿易成長,但兩者之間存在悖論。日本在外交及防衛上促成「反中聯盟」或是「對中包圍網」,民進黨執政下的臺灣參與其中。「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衆議員古屋圭司表示,在民進黨繼續執政的情況下,日本可以繼續與美國及歐洲協調,應對來自中國對臺灣的壓力。但在政治上與中國針鋒相對,將使日本在中國的經濟利益受損,爲免「政冷經冷」,岸田內閣須緩解中、日的政治對立。

疫後日本經濟圈對重開對中交流期待殷切,早在2023年11月在日本舉行中、日企業高層齊聚的「日中CEO峰會」,就疾呼「現在是訪中的好時機」。儘管中國與美日歐的貿易總額均呈現負成長,世界各國「去中國化」動向明顯,2023年日本對中國及香港的出口合計仍居高不下,使之成爲日本最大的市場。

執政的自民黨深諳日本無法承受中國對其採取類似過去對澳洲般的經濟制裁,避免緊張局勢升級。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二階俊博持續扮演中日關係改善的引水人,以維繫政治上的相互理解及經濟互惠合作。大陸總理李強認爲,中日關係的基本是和平與友好,即使兩國存在分歧也是可控的。在中國積極避免結構性經濟衰退之際,無意對日本展開經濟戰。

關於2024年以後的中國市場定位,在中國的日本企業組成的「中國日本商會」1月15日公佈調查結果,26%的企業認爲中國是「最重要市場」,25%認爲是「三個重要市場之一」,合計比例爲51%。商會會長本間哲朗強調,「超過一半的日本企業今後仍將中國定位爲重要市場」。

岸田親美和中 臺灣應學習

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1月10日在美國華府演講表示,若中國攻擊臺灣,「政府極有可能得出日本生存岌岌可危的結論」。麻生太郎似乎是安倍晉三「臺灣有事說」的繼承者,爲避免「臺灣有事」牽連,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須站穩「一中政策」,穩定中日關係,而非如麻生太郎對臺獨若有似無的相挺,視中國的行動爲威脅。

前日本臺灣交流協會代表沼田幹夫表示,無論如何,日本總體政策目標在阻止中國採取任何軍事行動,而不是研究戰事發生該如何應對。日本對中政策,外交應高於軍事嚇阻或介入。中日韓峰會因三方國內政治日程延宕,但日本外相上川陽子在1月30日的外交演說中表態力促輪值主席國韓國舉行峰會。大陸新華社評論合作符合中日韓共同利益,亦爲區域的共同需要,在安全及經濟問題上,皆能帶來引導效果。

相較於賴清德當選,11月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實爲影響日本對美、中外交的關鍵。若川普重返白宮,美國外交將一改拜登團結盟國對抗中國的態勢,日本外交須採取避險操作,有必要尋求中日關係改善,創造對美外交槓桿。岸田未雨綢繆,已着手佈局外交政策,除持續與中國對話外,並嘗試通過官方以外的管道與川普陣營接觸。

賴清德上臺後,將面臨更復雜與困難的兩岸及國際政治情勢,不思改善兩岸關係,以不變應萬變,蔡英文路線將難以維繫。何況臺灣經濟依賴對大陸出口,在總體出口中佔比達35.2%,遠高於日本對中出口佔比的17.6%。日本尚且須避免中、日走向貿易戰,臺灣如何能承受大陸的經貿制裁?

民進黨政府莫以「反中」意識形態掛帥,輕言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的關稅優惠對臺灣經濟衝擊不大,而應師法岸田內閣在經濟與安全間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