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不旺 中藥材價格轉跌

隨着中藥產量增加、資本炒作退潮等,近期多種藥材價格下跌,部分跌幅甚至達2成。圖/業者提供

大陸自6月開始,多種中藥材價格快速狂飆,以中藥常用的當歸來說,6月的漲幅一度達到60%。不過隨着中藥產量增加、資本炒作退潮等,近期多種藥材價格下跌,部分跌幅甚至達2成。

證券日報報導,上半年中藥材價格經歷一波飆漲行情。當時安徽亳州藥市的當歸從每公斤人民幣(下同)130元漲到190元,黨蔘從每公斤120元漲到175元,漲勢驚人。不過近期隨着中藥材整體價格回落,以產地甘肅來看,截至11月15日,當歸11月份以來跌幅達25%,黨蔘跌逾18%。

對於中藥材價格按下暫停鍵,業內人士分析,6、7月向爲中藥材傳統淡季,秋冬季則是採購旺季,但今年的藥企採購卻未如預期的旺盛,原因在於,一是前期藥材價格漲幅過大,藥企放緩採購節奏,二是近期多數品種的產量都有所增加,尤其是一些主力品種,如當歸、黨蔘、白芍、連翹、酸棗仁等,都有大量新貨上市,供應量增加,價格因此下降。此外,隨着資本炒作退潮,一些中間商和投機者開始出貨,導致價格下跌。

康美中藥材價格指數首席分析師張嶽峰表示,近期那些產能大,產出集中,有槓桿、資金變現需求,週期短的品種,只能降價出售。多種中藥材售價降2成。

黑崎資本首席投資執行官陳興文認爲,近年中藥材價格波動相對較大,這對中藥材產業鏈上下游都帶來不利影響。尤其是中藥材價格的短期暴漲推高企業的原料成本,同時,藥企難以快速將價格上漲轉嫁給終端消費者,進一步加劇藥企的困難。

陳興文表示,建立穩定的市場調節機制至關重要。例如,可以探索建立大宗常用中藥材的儲備機制,通過儲備藥材來對衝市場波動風險,穩定市場供應。張嶽峰也認爲,企業可和政府協調,引入成本保險機制,積極探索建立大宗常用中藥材儲備機制,對衝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