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治校”盛行之下,也應警惕學校“失聲”

原標題:“網絡治校”盛行之下,也應警惕學校“失聲”

日前,有關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要求畢業生手抄畢業論文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學校隨後迴應稱,這是該校文學院長期以來的傳統之一,沒有將手抄本科畢業論文與師範認證、學生畢業綁定的規定和要求,並且學院將根據同學們的意見,對畢業生手抄畢業論文工作進行優化。(4月27日 光明網)

近段時間以來,大學生通過網絡渠道公開表達意見建議,繼而形成輿論影響學校治理決策的“網絡治校”現象頻發。毫無疑問,“手抄論文事件”又是一場“網絡治校”的成功典範,然而在急於歡呼勝利的同時,我們不妨再多思考一下,“網絡治校”真的就完美無缺嗎?

以目前的形勢來看,“網絡治校”也存在着盲目衝動的侷限性。從大學督促學生上課坐前排,到大學課堂禁用電子產品,再到如今的畢業生手抄論文……這些規定被曝光後,用不了多久,不近人情、形式主義、教條化等指責就會如潮涌至,甚至是上升到批評學校的層面。

事實上,一項規定到底好不好,應當秉持全面客觀的態度看待。督促學生坐前排的背後,不乏鼓勵學生努力求學的積極意義;課堂禁用電子產品的背後,藏着這所學校考研上岸率超高的事實;畢業生手抄論文的背後,也是學院給以“文”立命的學生們上的最後一課。倘若我們放下預設的情緒立場,這些看似與人情常理割裂的規定,其實也並沒有那麼不堪。

學校出臺一項規定,是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而成,不應該苛求其完全契合籠統的教育背景。在“網絡治校”的過程中,時常會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錯誤,那就是把某個學校的具體規定孤立拿出,再放到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中進行比對批評。這當然不失爲督促學校改進的方式,但也很容易脫離學校辦學的實際情況,到頭來可能好心辦了壞事。

拿現在的“網絡治校”來說,輿論往往會把事態擴大化、嚴重化、對立化。不管有沒有錯,學校在應對輿情時,大多是採取道歉加整改的方式。但也要看到,學校的某項規章制度,是由一羣在學校教書多年,對學校情況更爲了解的教職工們,經過商議後製定推行的,相較於網絡上根據碎片化信息進行批判的人,可能更有權威性,更符合學校的教學實際。倘若學校爲了應對輿情,把適合本校的規定換成看似正確的規定,反倒得不償失。

高校與學生之間應該是自由平等的,所以“網絡治校”應運而生了,但在傾聽學生聲音的同時,也要警惕學校“失聲”。以前,人們默認學校處於強勢地位,學生處於弱勢地位。然而到了“網絡治校”中,二者的位置卻調換了過來,學校有時甚至被網絡治理得服服帖帖。對於這樣的“勝利”,我們應該慎之又慎,以防長此以往,出現學校不敢管、不能管、不願管的現象。畢竟,學校的管理是有必要的,也是真正對學生負責的表現。

“網絡治校”的積極意義不可否認,但同樣需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學校的束縛未必就是真的束縛,學生的自由也未必就是真的自由。一個積極的、長久的、有益的“網絡治校”,需要同時兼聽各方聲音,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尋求平衡。(陳奇)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