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登陸紐交所的三大關鍵詞:焦慮 夢想 再出發

(原標題:蔚來登陸紐交所的三大關鍵詞:焦慮、夢想、再出發)

美國當地時間2018年9月12日,中國電動汽車初創企業蔚來汽車(NIO)在紐約證交所首次公開募股。有趣的是,上臺敲鐘的並非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及其高管,而是12名車主代表。視覺中國供圖

美國紐約市百老匯大街18號,華爾街拐角南側,擁有百年曆史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第一次迎來了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

9月12日,蔚來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交易代碼爲“NIO”。蔚來就此成爲首家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中國造車新勢力,也是繼特斯拉之後第二家在美國上市的純電動汽車公司。

據悉,蔚來汽車宣佈以每股美國存托股份(ADS)6.26美元的定價,在紐交所首次公開發行1.6億股美國存托股份(ADS),募資總金額約爲10億美元。

交易日當天,蔚來股價經歷了劇烈震盪,最終收於6.6美元/股,較發行價上漲5.43%,總市值爲67.72億美元。繼9月13日飆升76%之後,蔚來汽車股價在隨後的幾個交易日內大幅回調。截至美國時間9月18日收盤,蔚來汽車報收7.68美元/股,市值爲78.80億美元。

對於已經兩度亮相紐交所的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來說,此次蔚來的登陸註定意義非凡。8年前,李斌曾敲響易車網上市的鐘聲,讓易車網成爲中國汽車媒體第一股。8年後,已經被媒體冠以“出行教父”頭銜的他讓藍色的蔚來ES8“開進了”華爾街,而致力於打造全球範圍內“用戶品牌”的願景也讓蔚來被賦予了更多可能。

“上市對於我們公司來說是一個里程碑,而且我們獲得了發展需要的基金,但上市僅僅是一個新起點,並非目標。”李斌表示,“總體上來說,我們現在公司最重要的工作還是生產、交付、體驗提升、服務網絡建設,我覺得這些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我們可以慶祝,但是要趕緊幹活兒。”

研發、銷售投入巨大?蔚來急需資金“解渴”

9月12日,紐交所門口被蔚來的元素佔據。除了巨大的“NIO”LOGO以及“Blue?Sky?Coming”的字樣,蔚來ES8、EP9、概念車EVE以及征戰Formula?E賽事NIO?003賽車一字排開,吸引了不少路人拍照圍觀。

實際上,對於蔚來來說,取得這樣的成績絕非易事。在不到4年內攻克融資、造車、構建服務體系等多重難關,蔚來一躍成爲當下汽車圈最具話題性的品牌,而這樣的產品研發與品牌建設速度,無疑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蔚來發布的招股書顯示,在2016年、2017年和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6個月裡,蔚來汽車的淨虧損分別爲25.733億元、50.212億元和33.255億元,3年未到已虧損超過109億元。

其中,研發和銷售是蔚來投入佔比最大的板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蔚來汽車的研發費用分別爲14.65億元、26.03億元和14.49億元,銷售費用分別爲11.36億元、23.51億元和17.26億元。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汽車行業資深諮詢專家張辰華認爲,蔚來選擇在美國上市有多重考量,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爲緊缺的資金“解渴”。

“納斯達克一直被視爲美國創新能力的一部分。目前,因爲盈利能力等原因,蔚來在中國IPO不具備條件,而在紐交所這種上市註冊制體系下,通過發行股票、路演、機構認購等環節,只要合規就能上市,不需要證監會的批准。”張辰華表示,“同時,美國的民間資本發達,投資者抗風險能力和抗風險心理都較強。這也給了類似特斯拉、蔚來這種暫時並不盈利,但可預期成長性較強的企業機會。”

李斌透露,此次融資來的資金將主要被投入研發領域。“大家都知道我們不光只有ES8,ES8本身也需要迭代,我們ES6、第二代平臺,我們還有EP9、自動駕駛、自動輔助駕駛、三電技術的進步,這些都需要研發的投入。”

事實上,自2003年在美國硅谷成立以後,被視爲“豪華電動車開山鼻祖”的特斯拉15年來從未實現盈利。在張辰華看來,目前國內所有的新勢力造車企業中,樂觀預計只有5%至10%的成功率。而與特斯拉相同的是,在前期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企業的融資能力無疑是決定他們能否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蔚來的招股書披露,截至2018年8月28日,蔚來ES8已經生產了2200輛,交付了1381輛給用戶,其中ES8的8月交付量爲900輛,7月交付381輛,6月份交付100輛。

“讓一個3歲的小孩養家餬口,我覺得這個不切實際。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已經開始有收入了,已經有產品推出來,我們有銷售,這個跟以前完全做投入肯定不一樣了。”對於後續的融資能力,李斌並不擔心,“除了股權融資,其實我們也有別的融資手段。因爲我們有現金流,國內大的銀行會對我們進行授信,我們有非常多的融資手段。”

不做中國的“特斯拉” 要做世界的“蔚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勢力造車是一場“倖存者的遊戲”。與90年代轎車進家庭時銷量“大爆炸”式的增長不同,在已經經歷了幾輪升級後的中國汽車市場,再造一個特斯拉式的企業並不容易。

相較於在行業裡經營多年的傳統汽車企業,新勢力們在汽車供應鏈、智能製造、品質控制等方面處於明顯的劣勢。在傳統車企已經開始快速轉型的當下,市場留給造車新勢力的時間與空間正逐漸縮小,如何破解盈利難題,將成爲橫亙在各大車企面前的又一道難關。

“在造車新勢力中,一個路線就是以蔚來爲代表,以優等產品迅速博取眼球,樹立品牌形象,價格定位非常高;另一個以威馬爲代表,產品補貼後的價格已經下探到10萬元以下,靠性價比博取眼球,迅速搶佔市場。”威爾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高級諮詢顧問田偉東認爲,這兩種不同的策略各有優劣,“未來都有機會”。

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歐陽明高直言,傳統燃油汽車可以靠品牌、供應鏈來實踐價值的回收,但是新能源汽車“靠這些可能很難很難”。他指出,“新能源汽車很大的價值,是要在後面的服務中產生,所以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新的課題,就是從智能化的角度去挖掘服務的價值。”

事實上,除了在產品打造上的持續投入,蔚來在用戶服務和體驗的建設上也不斷加碼。隨着8月初深圳蔚來中心開業,已經有9家蔚來中心正式投入運營。李斌認爲,隨着ES8的交付、換電站的佈局和蔚來中心的開幕,蔚來汽車的生產製造銷售鏈正在形成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李斌在公開信中表示,將拿出5000萬股NIO股份,轉讓給信託基金,佔其持股份額的三分之一,讓所有蔚來的用戶討論如何使用這部分股票的經濟收益。

“我會讓用戶討論並提出如何利用這些股票的收益。這樣的安排忠於我們‘成爲一家用戶企業’的初心,讓蔚來和用戶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李斌說,這樣的設計不僅讓用戶有參與感,更能夠使大家以某種形式對公司有擁有感,從而讓蔚來的用戶、股東、員工和合作夥伴長期受益。

在業內人士看來,儘管有許多人對造車新勢力依然投出“不信任票”,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不以融資爲目的,“認認真真發瘋”打造產品與服務的企業依然有勝利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蔚來的上市意味着其得到了資本市場的初步認可,也爲造車新勢力提供了一個具有參考價值的樣本。

“我們的期許不是做‘中國的特斯拉’,而是做‘世界的蔚來’。”站在紐交所的鎂光燈下,李斌對未來顯然有着更多期許,“蔚來一定會成爲用戶滿意度最高的用戶企業,成爲一個以車爲起點、分享歡樂、共同成長的社區。我們已經做好準備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