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估:41萬港人染B肝 7成未就醫 4成不知感染

香港示意圖。(圖:shutterstock)

B型肝炎有機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預防和早期治療非常重要。港府衛生署昨日發表報告,推算香港約有41萬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35至54歲的中年人士感染率佔最多,達到8.4%,另有70%受訪患者沒有就醫。

大公報報導,四種肝炎病毒中,以B型肝炎對香港公共衛生造成重大負擔,6.2%受訪者感染慢性B型肝炎病毒,當中近40%在調查時,並沒有自述爲慢性B型肝炎患者,並有約70%受訪者沒有就其肝臟疾病進行醫療跟進,顯示香港有相當比例的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清楚自己的感染狀態。

按照本次調查結果作推算,全港整體人口約5.6%,即約41萬人患有B型肝炎。

此外,調查同時發現,35至54歲人士的感染率佔最多,35歲以下的年齡組別的陽性率則明顯較低,當中15至24歲及25至34歲的年齡組別人士,分別只有0.3%及1.5%,反映香港自1980年代實施普及兒童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和其他預防B型肝炎母嬰傳播的措施後,有效降低年輕一代的B型肝炎感染率。

衛生署高級名譽顧問黎青龍表示,B型肝炎可透過母嬰傳播、接觸感染者的血液或體液、性接觸而傳播,部分患者未能清除病毒會發展爲慢性B型肝炎,長遠或會出現可致命的肝硬化或肝癌。

他說,肝癌是香港第三大癌症殺手,肝癌病人中約80%屬B肝患者,感染風險較高的人士應及早進行檢測及醫治B型肝炎。

衛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建議,慢性B型肝炎患者定期檢查,及早察覺肝臟的變化,例如抽血檢驗肝功能,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評估,決定何時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從而降低患上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的風險。

至於C型肝炎,調查發現0.26%參與者受感染,根據調查結果作推算,香港約1萬7000人患有C型肝炎,與過去的本地研究綜合分析,香港一般人口中的C型肝炎感染率,在過去數十年持續處於低水平。衛生署指出,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一般經由受污染食物和水傳染,可引致急性肝炎,市民應注意個人、食物和環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