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出在哪裡?意大利選擇的三家中國車企,已有兩家變相拒絕

意大利國內原本最大的汽車生產廠爲了節省成本,關閉在意工廠,轉到成本更低的其他歐洲國家去後,意大利國內的市場就出現了空缺。

由於俄烏衝突等原因,近年來意大利經濟下滑,汽車銷量增長緩慢,現在國內最大汽車製造商也要轉移產能,對意大利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爲了維持本國汽車行業的競爭力,實現本國每年生產130萬輛汽車的規劃目標,同時也爲了帶動該國經濟復甦、增加就業。

意大利早早就把目光放在了中國汽車製造商身上,希望中企能夠到意大利設廠,經過多重考量和挑選,意大利最終選出了三家中企,分別是比亞迪、奇瑞和長城汽車。

去年年底,意大利還向中企代表發出了邀請,讓其赴意大利進行現場考察,不過對於意大利的熱情相邀,比亞迪一開始就把話說得很明白,要不要建第二家,具體還要看銷售情況,目前比亞迪在歐洲建立的第一家工廠位於匈牙利,而且是剛起步不久,這其實已經是變相拒絕了意大利,一方面是要等到銷量結果出來,另一方面也沒說銷量好了就必定會選擇在意大利建第二個工廠。

在這樣的背景下,意大利最近又迎來一個壞消息,據路透社報道,最近西班牙工業部發布聲明,本週和奇瑞的談判很成功,雙方將簽署正式協議。偏偏奇瑞還是意大利最爲看好的一家,之前意大利方面還進行評估,表示如果是奇瑞在意建廠,將使得意大利全國的汽車年產量增加約30萬輛。對意大利而言,如今這則消息自然意味着,奇瑞一旦與西班牙正式簽署協議,那麼意大利之前所作出的努力將全部白費。

老實說,被意大利挑選的三家中企,現在一個表現出來的興趣不大,一個則是與西班牙氛圍越來越好,正式簽署協議基本成了定局,還有一個則是一直沒有迴應,如此下去,意大利最終落得一個“全滅”的結局,這種可能性是越來越大了。

但從結果上來看,比亞迪和奇瑞都變相拒絕意大利又在意料之中,一方面是意大利雖然熱情,但是在爲中企提供特定優惠政策上,還是十分保守,反觀西班牙,在這方面十分積極,不僅明確表示,今年將使用激勵計劃,來爲電動汽車的生產申請總計17億歐元的貸款和贈款,西班牙當地的企業,還計劃生產皮卡和電動貨車,屆時可能依舊涉及與中企的合作和商業交易,總的來說,比在意大利的發展空間更大。

另一方面,美國現在正在全方面打壓中企,誰能爲中企提供穩定的投資環境,也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一點。意大利退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動機十分詭異,明明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意兩國貿易持續額增長,但是意大利卻一口咬定,“一帶一路”沒有爲他們帶來好處,美國一直在逼迫盟友站隊圍堵中國,不排除意大利就是屈服在了美國的淫威之下。

反觀西班牙,之前不僅驅逐了大量美國間諜,要求美國作出解釋,美國在中東的“紅海護航聯盟”,西班牙也是明確拒絕,包括去年3月份,當時作爲歐盟輪值主席國的西班牙,也是第一時間對中國進行訪問,強調中歐關係十分重要,不能脫鉤。

朋友之間需要的是坦誠相待,希望意大利也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