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銀髮經濟的挑戰與機會

提升高齡勞動參與,前提是銀髮族必須身心健康,爲促進中高齡族羣再就業的商業模式及誘因,改善就業市場的包容性更爲重要。圖/本報資料照片

人口高齡化已成全球趨勢,尤其在高所得的富裕國家。MIT高齡實驗室創辦人柯佛林教授提出「銀光經濟」以及日本「人生100年時代戰略」,爲人口高齡化帶來新觀點。都以改變普世對高齡的即有觀點爲出發,寄望轉化嬰兒潮世代銀髮族爲再一次的經濟成長動能。

根據聯合國於2017發佈的報告,人均國民所得大於12,700美元的經濟體,銀髮族的經濟壓力較低、可支配資產寬裕,同時消費觀念積極,即具備發展銀髮經濟的能力。報告中也明白指出個人福祉並不完全取決於國家總體經濟的增長,而是取決於人均所得增長。

■人均所得、政治穩定度、

社會包容力相互影響

實際上,富裕、長壽、幸福 、健康的銀髮經濟只有在如瑞士、荷蘭、挪威、瑞典等,人均所得長期超高的國家得到良好實現。這些超高所得國家大致有幾個特徵,第一是長期的富裕及高人均所得,有充裕的時間及資源爲高齡化社會做預備。其次是國民60歲健康餘命都超過18年,銀髮族身體健康不形成醫療及社福負擔,更爲再就業奠定基礎。人口結構良好,人口紅利可支撐永續發展。在政治社會層面,政治及政策長期穩定,可着手長遠規劃;社會包容性大有利公共政策良性辯論,親善中高齡再就業。文化社會氛圍鼓勵創新,同時知識創新轉換成經濟推力的效率良好。在不同時期的產業轉型過程成中,產生有效跨越障礙的動力。

日本的經濟及人均所得在90年代中期達到高峰後開始下滑,其原因大致可歸納爲人口高齡化、高額補助的社福利、創新系統成效不彰、依賴外貿,以及長期債務負擔。日本的情況正反映出高齡化社會和銀髮經濟發展的矛盾。在高補助的社會福利政策下,銀髮族對消費的自付額度低,隨着人口高齡化,導致沉重的社會成本。反之,銀髮族自付比例愈高,青壯族稅賦承擔的成本就愈低,但不符合國民期待及政黨利益。化解這個矛盾的方法之一是提升高齡勞動參與,前提是銀髮族必須身心健康,另外促進中高齡族羣再就業的商業模式及誘因,以及改善就業市場的包容性更爲重要。

■臺灣富裕、長壽卻不健康,

恐拖累社福與財政

我人均國民所得早已遠遠超過13,000美元,具備發展銀髮經濟的條件。然而國民的60歲餘命爲24.5年,但60歲健康餘命卻僅有11.5年。不健康的高齡時間長達13年,呈現富裕、長壽卻不健康的高齡社會狀態。不健康的銀髮族羣不僅不易轉化爲勞動力,更可能成爲社福及財政沉重負擔。

如何支撐永續富裕、繁榮與幸福,已是迫在眼前的燃眉之急。每個經濟體都有獨特的人口、文化、政治及產業的特性,並不容易找到相似可以類比的國家做爲標竿。面對人口結構改變和產業轉型的需求,如何找出永續發展的路徑是我們前所未有的挑戰。

提升銀髮族的身心健康是重要的關鍵,健康銀髮族源自於身強體健的青壯族羣,生命的中前期就應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然而,對無明顯疾病的個人,健康管理往往是重要但不急迫的議題。

目前已有許多科技被開發應用於個人健康管理及促健導引,這些科技相似性高,普及性卻十分有限,而可用的健康生理資料也相對欠缺。個人健康管是人生的一個環節,更涉及文化層面的慣性思想。出奇不意的創新,尚需適當的商業模式,才足以翻轉社會大衆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