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物價的距離

各類物價指數年增率

我們與物價的距離圖╱本報資料照片

經常看到的物價指數包括: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躉售物價指數(WPI)、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前兩者是衡量廠商進出貨的價格變化,後者是反映消費者在消費市場所面對的價格變化,兩者雖有因果關係,但衡量的標的不同。

■WPI系綜合出口物價、進口物價及國產內銷三項物價指數而成,與CPI有關的是後兩者,因此官方又綜合後兩者編成內銷品價格指數,內銷品價格指數依加工階段可分爲:原材料、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三階段價格,最終產品價格的漲幅與CPI的漲幅最接近。

今年以來國際原物料大漲,躉售物價漲幅升至40年新高,不少人以爲消費者物價也將等幅上漲,憂心不已。此一說法看似有理,其實不然。

這並非廠商仁慈,把上漲的成本獨自吞下,以造福消費者,而是市場法則使然,亞當斯密曾說:「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或麪包師父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的自利心。」關於價格,也是如此。

長期以來,有不少人會拿躉售物價(WPI)與消費者物價(CPI)相比,當他們發現WPI漲得多,CPI漲得少,不是認爲政府低估通膨率,就是認爲廠商攬下成本。老實講,這兩種看法都不對,平心而論,政府沒那麼昏潰,廠商也沒那麼仁義。

就以上半年而言,隨着俄烏戰爭,原油、小麥、銅、鋁的行情大漲,我國進口物價飆漲,而衡量廠商交易的WPI自然也扶搖直上,上半年平均漲幅高達14.5%,創下1981年以來最高。這麼高的漲幅自然會讓人憂心日後會否如數反映在CPI上。

依主計總處統計,上半年臺灣CPI上漲3.1%,只有WPI漲幅的五分之一,這不是廠商仁慈,而是因爲兩項物價指數的內涵不同,一個是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變化,而另一個是呈現零售價格的漲跌,兩者雖有因果關係,然而漲幅自有不同。

我們依生產流程,從上游、中游到下游分別觀察,便會明白兩者何以有這麼大的差距。在生產流程中,上游原物料多數自國外進口,與國際市場行情如響斯應,震盪劇烈,今年上半年大漲50.5%;而中游廠商將原物料加工之後成爲中間產品,上半年只漲13.3%,漲幅之所以較緩,是因爲舉凡銅、鋁、小麥、棉花等原物料僅是生產活動裡的衆多投入之一,當其他要素未漲,平均漲幅自然和緩許多。

至於下游的最終產品,上半年漲幅4.1%,又更和緩,與上半年CPI漲幅3.1%非常接近,之所以如此,是因爲下游廠商購入中間產品加工,原物料經此生產過程,漲幅又稀釋一次,加以最終產品已接近零售市場,其訂價除需考慮成本,還得衡量同業的競爭,因此漲幅就更收歛一些。

WPI系綜合上、中、下游的出廠價格而成,在上、中游的拉擡下,漲幅豈能不高?由此可知,WPI與消費者有很遙遠的距離,在國際農工原料大漲的年代,其漲幅自然會比通膨率(CPI漲幅)高出甚多。再舉幾個例子,去年棉花大漲四成,今年上半年又漲五成,毛巾、內衣褲上半年只小漲3%;小麥去年漲逾兩成,今年上半年再漲四成,麪包也只漲7%;此外,銅去年漲五成,今年上半年漲一成,衛浴器材也只漲4%。WPI漲多,CPI漲少的法則,於此可知。

思考物價時,還有一項容易被忽略的要素,那就是工資,原物料是成本,勞動報酬更是,它佔生產成本近三成,足以左右物價,長期以來臺灣工資成長極緩,這個不正常的發展,如今反而是通膨率得以和緩的重要原因,實在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