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伯:中美領導人一年半五次通話 中方涉臺原則立場被重點闡述

吳心伯:中美領導人一年半五次通話,中方涉臺原則立場被重點闡述。(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29日報導,時隔四個多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8日晚應約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這是拜登上臺後中美最高領導人第五次對話。此次通話背景值得關注。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受訪時指出,一方面,俄烏衝突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不斷上升、加劇,世界經濟增長前景較爲黯淡,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等問題比較凸出。

「中美兩國下半年開始進入各自的『政治季』。美方是期中選舉,中方是中共二十大。在這種情況下,領導人將更多地關注國內問題,也希望能夠減少一些外部壓力。」吳心伯分析稱,在此情況下,中美領導人這次通話若能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給兩國關係帶來緩和與改善,那將是很有意義的。

澎湃新聞報導,吳心伯指出,3月18日兩國領導人視訊通話後,美方從今年5月就想要推動第二次通話,一直到7月仍不斷放風。

「美方急於同中方通話的原因主要是烏克蘭局勢沒有按照美方預想的方向發展。5、6月以來,俄羅斯在戰場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在此情況下,美方開始考慮要推動俄烏停火,外交解決烏克蘭危機,而這一過程離不開與中國的合作。」吳心伯分析稱。

實際上,在兩國元首此次通話之前,中美政治、外交、經濟、軍事等領域的高級官員已進行了一系列較爲密集的溝通作爲鋪墊。6月10日,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會的國防部長魏鳳和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舉行會談;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盧森堡舉行會晤;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應約與美財政部長葉倫視訊通話;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7月9日在二十國集團外長會後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持續5個多小時會晤。

儘管近幾個月中美高層的互動明顯在增加,不過,吳心伯分析認爲,「這些互動達成的共識比較少,基本上都是各講各話,雙方沒有辦法開展實質性的合作。」

在中美領導人通話之前,美方曝出衆議院議長裴洛西擬訪臺灣消息,無疑爲此次對話營造緊張氛圍,也使得臺灣問題成爲此次通話中最尖銳問題之一。

「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希望美方看清楚這一點。」習近平強調。

對於這一表態,吳心伯進一步解讀稱,「民意不可違」指的是臺灣問題是涉及到中國14億人民的核心關切,所以中國領導人必須在這個問題上根據這14億人民的意願來處理臺灣問題,我們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具有強有力的國內民意支撐。

吳心伯認爲,「玩火必自焚」這句話分量比較重,指的是若美方一意孤行,讓裴洛西訪臺,中國肯定會作出重大反應,這可能就會導致中美關係和臺海地區發生重大危機,也會讓美國付出巨大代價。

美國白宮新聞稿涉及臺灣問題的表態可謂「話中有話」:「拜登總統強調,美國的政策沒有改變,美國強烈反對任何改變現狀或破壞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單方面舉動。」

對此,吳心伯認爲,美方的表態是給中方戴上了「帽子」。美方認爲中方現在是在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挑戰了臺海的和平與穩定。這是中方需要拒絕的。

目前,裴洛西邀請美國國會部分資深議員同行前往臺灣過程並不順利。

談及美國各方在裴洛西訪臺問題上的分歧,吳心伯解釋道,美國國會議員更關注國內問題,並不在乎其行爲會對國家安全利益有何影響。因此,裴洛西此訪是根據她自己的政治需要和議程來決定的。由於民主黨在下半年的期中選舉處於不利地位,故裴洛西希望藉助訪臺這一挑釁動作,來增加個人的政治資本。此外,8月國會休假也讓她有時間在海外開展活動。

相比之下,拜登政府作爲行政部門,在處理對外關係時需根據美國國家利益的需要,而非僅僅是美國國內政治的需要。不過,吳心伯認爲,拜登和裴洛西隸屬同一黨派,拜登或能在是否訪問臺灣的問題上影響到裴洛西,他們之間溝通、妥協的空間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