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最新公佈 官方證實:潛伏期「最長14天」出現發熱、咳嗽症狀

記者許力方/綜合報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蔓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3日最新防控方案,發佈九項措施證實肺炎潛伏期達14天,各級衛生、疾管單位針對不明原因發熱、咳嗽等症狀病例,在患者發病前14天內詢問是否有旅行史、可疑暴露史、有無哺乳動物禽類等接觸史,尤其是野生動物;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爲與病例接觸後14天。

九項防控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落實防控資金和物資。各級疾控機構負責開展監測工作的組織、協調、督導和評估,進行監測資料的收集、分析、上報和反饋;開展現場調查實驗室檢測專業技術培訓;開展對公衆的健康教育風險溝通。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負責病例的發現與報告、隔離、診斷、救治和臨牀管理,開展標本採集工作,並對本機構的醫務人員開展培訓。

二、病例發現與報告。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各級疾控機構針對新型冠狀病毒進行監測、發現和報告工作。

1. 病例發現。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監測和日常診療過程中,應提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診斷和報告意識,對於不明原因發熱、咳嗽等症狀的病例,應注意詢問發病前14天內的旅行史或可疑的暴露史,瞭解本人近期有無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地區的旅行史,有無哺乳動物、禽類等接觸史,尤其是野生動物接觸史,以及有無與類似病例的密切接觸史。

2. 病例報告。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確診病例時,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應當立即進行網絡直報。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應當立即向當地縣(區)級疾控機構報告,並於2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縣(區)級疾控機構在接到報告後立即進行網絡直報。負責病例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或疾控機構要根據實驗室檢測結果、病情進展及時對病例診斷類型、臨牀嚴重程度等信息進行訂正。

三、流行病學調查。縣(區)級疾控機構接到轄區內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後,應當按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學調查方案(第二版) 》進行調查。

四、標本採集與檢測。收治病例的醫療機構要採集病例的相關臨牀標本,通知縣(區)級疾控機構儘快將標本送至當地指定的疾控機構或醫療機構實驗室進行相關病原檢測。

採集的臨牀標本包括病人的上呼吸道標本(如咽拭子、鼻拭子等)、下呼吸道標本(如深咳痰液、呼吸道吸取物、支氣管洗液肺泡灌洗液等)、抗凝血血清標本等。臨牀標本應儘量採集病例發病早期的呼吸道標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標本)和發病7天內急性期血清以及發病後第3至4周的恢復期血清。

標本採集、運送、存儲和檢測暫按二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管理,按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衛生部令第45號)及其他相關要求執行。

五、病例救治及院內感染預防控制。病例需收治在指定醫療機構,承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救治的醫療機構,應做好醫療救治所需的人員、藥品、設施、設備、防護用品等保障工作。

醫療機構應當重視和加強隔離、消毒和防護工作。對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實行隔離治療,疑似病例應當進行單間隔離治療。醫療機構應當嚴格按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範》,做好醫療器械污染物品物體表面、地面等的清潔與消毒;按照《醫院空氣淨化管理規範》要求進行空氣消毒。在診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過程中產生的醫療廢物,應根據《醫療廢物處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置和管理。

六、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和管理。由縣(區)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組織、協調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和管理。對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實行居家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見附件3),每日至少進行2次體溫測定,並詢問是否出現急性呼吸道症狀或其他相關症狀及病情進展。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爲與病例末次接觸後14天。

七、宣傳教育與風險溝通。積極開展輿情監測,普及疫情防控知識,及時向公衆解疑釋惑,迴應社會關切,做好疫情防控風險溝通工作。要加強重點人羣、重點場所以及大型人羣聚集活動的健康教育和風險溝通工作。

八、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專業人員培訓。對醫療衛生機構專業人員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發現與報告、流行病學調查、標本採集、實驗室檢測、醫療救治、院感防控、密接管理、個人防護等內容的培訓,提高防控和診療能力

九、加強實驗室檢測能力及生物安全防護意識。各省級疾控機構、具備實驗室檢測能力的地市級疾控機構、以及指定的醫療衛生機構要做好實驗室診斷方法建立和試劑技術儲備,隨時按照實驗室生物安全規定開展各項實驗室檢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