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花芷》花家敗落後的人走茶涼,道破出嫁女早已沒有孃家的真相

花家倒下後,讓人看清了很多世態炎涼和人走茶涼。

人在景盛的時候最容易迷失雙眼,分不出身邊的人誰對她纔是真心的,誰又是假意的。

因爲你好的時候,身邊往往好人居多;而當你不好的時候,身邊的壞人便現出原形。

而花家倒下後,她們也真正看清了原來往日裡最親近的孃家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親近。

現實的人心涼薄和人走茶涼狠狠地給了她們一擊,讓她們明白自己原來早已沒有了孃家,這世上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花家老太太嚴令禁止兒媳求助孃家

花家倒下後,花家老太太對着所有的兒媳說了這樣的一番話:

花家倒下,現在是最困難的時候,也是人人都避之不及的黑暗時刻。

花家老太太雖然表面上是說不要讓兒媳聯繫各自孃家是擔心會連累孃家,實際上她是在委婉的告訴兒媳們這個時候哪怕是她們往日最親近的孃家也會避之不及的。

花家老太太在京城中活了大半輩子了,她生在侯府,後來嫁給狀元郎,她這大半輩子早已見識了太多的人情涼薄,她知道這個時候沒有人會選擇拉花家一把。

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使然。

所以她提醒兒媳不要求助孃家不僅僅是爲了維護花家的體面,也是爲了不讓兒媳體會這失望。

可是總有人抱有一絲希冀,總有人不理解花家老太太的一片用心良苦。

有人終究還是忍耐不了這貧苦的日子,想要向孃家伸手。

她們自以爲自己出嫁前是家裡最受寵的女兒,出嫁的時候父母也是多多疼愛的給了很多嫁妝,出嫁後每次回孃家也是歡喜不已。

想着自己的父母是不會眼睜睜看着自己受苦的,所以她們抱着那一絲的希望回到了孃家。

不死心的三夫人和四夫人

而花家這個時候有兩個人依舊不死心,一開始最想要和孃家聯繫的人是三夫人,是她勸着四夫人和她一起求助孃家。

聽完三夫人的話,四夫人覺得目前花家已經山窮水盡了,滿門的女眷和幼子無路可走,只能求助孃家了。

於是兩人便各自回孃家求助,三夫人帶着陪嫁丫鬟和小女兒一同回孃家,而四夫人則叫上了花芷陪同自己回孃家。

原本兩人都以爲父母不忍心自己受苦,因爲兩人做姑娘的時候就是家裡最受寵的孩子,所以這一次回孃家無論是三夫人還是四夫人都是抱有很大的希冀的。

可是沒想到兩人回孃家碰了釘子。

四夫人甚至連家門都沒能進,花家的事情天下皆知,所以她們的孃家都是知道花家的境遇的。

可是花家出事這麼久以來他們都從未叫人傳信問候過,更不要說出手支援了,所以無論是三夫人還是四夫人都會失望。

四夫人來到吳府門前敲門敲了很久裡面都沒有人來開門,其實吳家的態度已經很清楚了。

其實四夫人的父女都在門後,但是終究沒有打開門看一眼女兒,更不要說接濟了。

四夫人就這樣失望的回到了花家,她明白了她終究不是吳家的小女兒了,她義據嫁人了,在父母眼中終究是別家婦了。

而另一邊的三夫人雖然進了夏府的大門,但是他的父母要她和花家和離才願意她回到夏家,才願意幫她。

夏家是皇商,不需要再朝堂爲官,但是需要生意長久也是有所忌憚的,所以夏家不會幫助花家的人,只要女兒不是花家的人就願意讓女兒重回夏家,並且給花家一筆錢。

面對父母這樣的條件,三夫人拒絕了。

因爲她雖然是夏家的女兒,但是她也是花府的三夫人,是她孩子的母親,她的父母心疼她,想出這樣的辦法,但是她也是爲人母,所以必然不會拋下自己女兒不顧。

最後無論是三夫人還是四夫人都徹底因爲這次孃家人的薄情而心灰意冷。

這個時候她們才明白當初老夫人不讓她們求助孃家的真相。

因爲人心經不起考驗,因爲在家族利益面前,她們這樣的出嫁女自然是靠後的,往日的親情在這樣的情況下也不值一提了。

從前她們回孃家風風光光,那是因爲她們是花府尊貴的三夫人,四夫人,那時的花家正值景盛,孃家人自然願意錦上添花,可是如今花家是罪臣,誰還敢沾上一個花字呢?

在皇權逼迫,在世俗眼光,在利弊權衡中,她們的孃家人終究是選擇了明哲保身,拒絕和花家沾上關係。

所以看一個人對你的好,要看你在低處時的表現。

所以無論是吳家還是夏家,他們的選擇誰也不能說錯,但是誰也不能說沒有錯,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落井下石便已經是不錯的了。

出嫁女有孃家嗎?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婚後所有回孃家的路,都是用錢鋪出來的。

這句話放在三夫人和四夫人身上很形象的。

之前花家沒有倒下的時候,她們回孃家那是備受全家歡迎的。

因爲那個時候她們代表的是清貴的花家,而不僅僅是他們的女兒,而他們願意在她們出嫁的時候多多備下嫁妝,也是因爲她們是高嫁。

可是一旦她們嫁出去了,那便是潑出去的水了,這種說法雖然很殘酷,但是卻很現實。

在那樣的時代,相比女兒的情況,往往還是自家家族的利益更加重要。

所以在花家好的時候,她們還是父母的好女兒,一旦花家倒下了,她們便真的成爲潑出去的水了。

這便是赤裸裸的現實,讓人傷心卻終究是無奈。

而出嫁女有孃家嗎?

其實並不能一棍子打死,因爲有些人還是有孃家的。

這樣的人,只能說你很幸運,無論什麼時候,你永遠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這樣的孃家也是你最可靠的後背。

但是這世上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有永遠可靠的孃家。

所以如果你有這樣強大可靠的孃家,那麼你很幸運,希望你能夠珍惜這樣的福分。

如果沒有也不要心生怨恨,因爲他們生養你一場,不欠你的。

所以人活在世上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你在低落的時候,其實並不需要你上門求助,孃家如果有心早已問候。

如果沒有心,哪怕你上門求助也未必能夠進門。

所以說祖母早已看穿了花家的人走茶涼,沒有岳家在出事後問候,也沒有人替花家求情,除了太后。

花家老太太早已看穿了這一切,纔會提醒兒媳不要求助孃家,因爲換來的可能不是你的希望,而是最後的失望。

這樣的日子已經夠苦了,沒有必要去考驗人性,畢竟很多時候不給自己希望,纔不會失望。

所以女人要學會自立,就像花芷那樣,學會在逆境中靠自己養活花家,靠自己讓花家重新搬回城內,靠自己讓花家重新站起來。

也許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你丟棄多年的架子,放下臉面去做從前不屑於做的事情,但是終究這一粥一飯都是靠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施捨。

這樣的獨立哪怕很難,哪怕不是很富有,但是心安,但是腳踏實地。

因爲至少不需要寄人籬下,不需要看人眼色,不需要寄求於他人的同情。

所以花家老太太當初禁止她們求助孃家, 不僅僅是知道她們註定會失望,同時也是看穿了人性,更是爲以後花家復起後兩家日後好見面。

因爲畢竟被拒絕撕破臉,日後相見也是尷尬,倒不如當初的不聞不問,不寄予希望,對方或許會有些愧疚,日後見面也不至於心有芥蒂。

所以花家老太太此舉不僅僅是給自己留後路,給兒媳留臉面,也是給對方留餘地。

因爲花家不會永遠就這樣,花家有花芷,有那些依舊上進的孩子,只要花家還有讀書人,花家便還有希望。

出身侯府的她,身爲清貴花家當家人的她,從一開始就知道患難時期有人願意幫一把是難得的情分,而沒有人幫也只是人生常事。

而不是所有人都有她和太后那樣的情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太后那樣的勇氣和能力。

所以也不需要過於苛刻,更不需要寄希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