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精緻化 王安祈畢生志業

國家文藝獎得主劇作家王安祈,心心念唸的,就是京劇傳承,以及如何讓傳統戲曲走入現代人的生活。(陳怡誠攝)

京劇名伶郭小莊(右)讚美王安祈(左),就像俞大綱一樣,爲傳承京劇無私奉獻,兩人英雄惜英雄。(本報資料照片)

國家文藝獎得主王安祈,是享譽兩岸的傳統戲編劇,近期再拿下傳藝金曲特別獎,現正在抗癌的她,仍經常親力親爲陪同演員排練。她表示,把戲曲精緻化,是一生志業,此外,她也認爲世間沒有完美作品,一如她拿下臺新藝術獎的作品《十八羅漢圖》,一幅珍貴的畫作幾經修補,其中積累的情感,已超越原創,「編劇的原創性發生在當下,後人怎麼體會、解讀一齣戲的意義價值,都成爲藝術動人的一部分。」

媽媽戲迷 京劇當搖籃曲

問:請談談您的童年。

答:我的媽媽是戲迷,在她影響之下,我可說是打從孃胎就聽京劇,等到出生之後,京劇就成爲我的搖籃曲,5歲時,爸爸送我唱片唱機,當時的我,雖是一個只知道吃喝拉撒睡的孩子,卻從中感受到人間有一種感情,叫作悲愴,這是京劇帶給我的震撼。

人生的情感啓蒙,也都是來自京劇,不只是興趣,更是滲透到血液,包括爲人處事、價值觀,都和京劇相關,小時候有一陣子甚至不敢穿短袖,都要像劇中古人那樣穿長袖,可見京劇對我影響真的很大。

僵化的忠孝節義 變人性

上了小學,媽媽會帶我跟好友,一起去看京劇,我也曾邀請同學去看,希望他們能愛上京劇,但都失敗了,我以爲是因爲沒有佈景,大家覺得單調,但同學告訴我,不是因爲沒有佈景,而是不喜歡那種以男性爲中心的劇情,太多理所當然的忠孝節義,爲了救別人兒子,把自己兒子拿去換,這種愚忠的價值觀,讓同學沒興趣。

所以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就想得很清楚,傳統戲常常把劇情寫得理所當然,但真實人生不是這樣子的,一定得經過一些矛盾、掙扎和轉折,才顯得真實,我當時就想好,我要當編劇,而且傳統戲曲一定要現代化,劇中情感要扣緊時代脈動,不是加幾句流行語、笑話,也不只是加入現代劇場的服裝燈光佈景,而是要和現代人的情感思想接軌。舉例來說,劇中人在犧牲性命表現忠良時,一定會有他內心的轉折和過程,創作者必須將這人性面呈現出來,才能解決現代觀衆看戲時的疑惑。

問:立定志向之後,您後來是如何踏上編劇之路?

答: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很早就想好自己要什麼,加上以前沒有戲劇系,只有中文系,所以我的第一志願就是臺大中文系,人生沒有太多困惑和抉擇,而是一路朝夢想奔去。

郭小莊造訪 開啓編劇生涯

民國74年6月1日,我博士畢業,那天是我人生關鍵的一天,我回到家,很輕鬆地往沙發一靠,打開電視,看到郭小莊盛裝出席頒獎典禮,她在民國68年創立雅音小集,是當年很紅的民間劇團,是重要的戲曲前輩,突然間,我聽到電鈴聲,跑去開門,原本在電視上的郭小莊,怎麼站在我家門外?原來電視是錄影轉播的,而她已參加完盛會,褪去華服,改穿上綠色洋裝站在我家門口。我感到非常驚喜,詢問來意,原來是她那時的新戲孔雀東南飛》,演出在即,但劇本要大修,原來的編劇生病沒法修改,就想到要找我,她說戲曲創作要找年輕人。

在這之前,我只有寫過兩篇雅音小集的劇評,和郭小莊並沒有交情,但她卻願意給我機會,我感覺很緊張,卻有一種義無反顧的感覺,而且我們理念相近,她是臺上的演員,以戲曲創新爲目標,我也是從小就立志要以戲曲創新爲目標,我們有志一同,等於是實踐理想,我下午纔剛拿到博士學位,晚上就有了工作,完全無縫接軌,覺得自己很幸運,那是我從事傳統戲曲編劇的開端

問:能否給新生代編劇一點建議?

答:我覺得現在的年輕編劇,在戲劇性、人性的着墨上不成問題,反過來要提醒的是,戲曲的傳統是詩詞曲,有抒情傳統在,不要只營造戲劇性,而忽略詩詞一貫而下的抒情傳統;還有古典文詞功力一定要培養,不要害怕文言文,觀衆也需要重視這一塊,這是詩詞曲的傳統,別因爲加入現代劇場元素,就忽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