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香港氣球師和世界最大“氣球龍”

(原標題:香港故事|香港氣球師和世界最大“氣球龍”)

新華社香港3月2日電 題:香港氣球師和世界最大“氣球龍”

新華社記者陸敏

甲辰龍年春節期間,香港屯門一家商場三層樓高的中庭內,一條40多米的巨龍駕着祥雲盤旋遊走,金色鱗片彷彿爲龍身鍍上了一層金光,威猛飄逸,栩栩如生。許多市民在現場拍照圍觀,嘖嘖稱奇。

難以置信的是,這條龍由3.8萬個氣球手工扎作而成。如此巨型的氣球龍,在香港還是第一次展出。1月24日經現場認證,該作品以世界最大的氣球龍造型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祥瑞中國龍

氣球師彭思泰從業十多年來,做過各種各樣的造型,但在他心裡一直想用氣球做一條中國龍。

“傳說中龍在天庭裡是掌管雨水的神獸。只有風調雨順才能五穀豐登,所以中國人自古對龍特別敬畏。”彭思泰說,“我們中國人是龍的傳人,說起龍的成語比如龍騰虎躍、龍馬精神等,都是特別好的祝福。”

適逢龍年,他很快與屯門市廣場達成了合作意向。“要做就做個大的!”他定下目標,邀請同行和香港城市大學及一所中學的學生,組成60人團隊共同製作這條巨龍。

“龍是中國人的圖騰,意義非同一般,來不得半點馬虎。”在蒐集網絡資料進行構思時,彭思泰認真甄別各種“龍”,還特地買來一個龍雕像擺件參考。“中國人心中龍的形象是馬面、鹿角、蛇身。”他指着不同部位給記者講解。

畫龍難在“點睛”。“眼珠的位置很重要,近了顯兇,遠了又會呆,要既威猛又祥瑞,拿捏得當。”他打了十多遍草稿,邊製作邊修改,直到滿意爲止。

原以爲做十多米的長龍就能創紀錄了,但吉尼斯官方要求至少要達到33米,且作品不能有任何外加骨架做支撐,之前的方案只能推倒重來。“此次造型是‘飛龍在天’,吊掛的時候,如何處理形態和力度的平衡,都是極大的挑戰。”

團隊從1月20日開始動手,夜以繼日地趕製,最終完成一條41.77米長、無任何骨架支撐的巨型祥龍。吉尼斯認證官大爲讚歎,說沒見過如此精緻的氣球造型。宣佈新紀錄的時候,現場等待的團隊成員們激動地鼓起掌來。

夢圓龍年

彭思泰原先的職業是魔術師,轉行純屬偶然。

在一次小朋友的生日派對上,他表演完魔術給氣球充氣,沒想到孩子們拿着氣球互相追逐,興奮不已。“原來氣球可以給人帶來這麼多歡樂。”他第一次對氣球產生了興趣。此後,他到世界各地拜師學藝,轉行成爲職業氣球師。

2016年,他和同伴去美國參加兩年一屆的世界氣球大賽,憑作品“海神波塞東”奪得中型項目冠軍。2018年,他與內地、臺灣及其他地方的氣球師組成27人的華人團隊,以取材於中國民間故事的作品“虎將軍”榮獲大型項目冠軍。

第二次參賽,他們的目標是擊敗大型項目冠軍霸主俄羅斯。爲了在規定地點、規定時間裡完成作品,他們連續作戰,捨不得花時間吃飯休息。“我們就是衝冠軍去的,不允許浪費一分一秒,希望可以爲國爭光。”彭思泰說。團隊最終以較大比分差奪得冠軍。

彭思泰的作品在美國奪過冠,也在新加坡等國破過當地的紀錄。他問自己,什麼時候能在香港創個世界紀錄,讓親朋好友在家門口就能看到自己的氣球作品?

夢圓龍年。“祥龍是我從業以來最難忘的一個作品,創紀錄的那一刻對我來說,就是夢想成真。”他說。

祥龍展出期間,不少香港市民從各處趕來觀賞,他的社交媒體主頁也收穫了無數好評,“好靚”“震撼”“歎爲觀止!”“感謝你爲我們帶來了祥和!”爲答謝觀衆支持,他自費印刷了5000張祥龍明信片派發,還安排了一小時與“網友”見面。

“想爲香港社會傳遞溫暖有愛、積極向上的正面信息,這是我想做的。”彭思泰說。

氣球夢想

60人團隊裡,三分之二是學生。

“機會對年輕人很重要,我希望他們在讀書期間就有機會參與大型製作。”彭思泰特地邀請了多位學生。香港城市大學是香港大學裡唯一成立氣球協會的大學,此前,他力促該協會的成立並親自擔任了顧問。

學生們主要負責龍身的部分。爲了讓氣球能保持一個月不泄氣,要將兩隻氣球套在一起再去打結,難度和體力耗費都大大增加。有的學生手指都開裂了,每天回去要用熱水泡。學生們說,過程很辛苦,但創紀錄成就感滿滿。

“希望把我學到的分享給更多有志於此的年輕人,不只是自己拿冠軍,將來也能帶出新一代冠軍。”彭思泰說。

冠軍作品“虎將軍”曾在美國展覽。一位女觀衆久久駐足,感動到落淚。這一幕讓彭思泰深有感觸,“藝術作品能跨越國界,連接人心”。近年來,他逐步從氣球製作轉向關注文化內涵的氣球創作。

在香港這樣一箇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長大,彭思泰也嘗試用源自西方的氣球藝術詮釋東方文化之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美學有造型有故事,有太多的創作元素可吸納。”

日前,彭思泰以“龍行龘龘”爲題,在廣州舉辦了他個人也是內地首個氣球藝術展。他爲此精心創作了一頭5米高、“龍頭獅身”的賀歲龍,靈感取自“龍生九子”傳說和“百家布”習俗,色彩斑斕的拼圖設計令人驚豔。

這是彭思泰的新探索,也是他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首次“試水”。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展示中國文化的氣球創作推向世界。“這是我的氣球夢。”他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