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老鼠實驗換成人 這場行爲藝術太震撼

將人像實驗室小白鼠一樣,關進注滿二氧化碳的艙房內,拚命踩着飛輪的行爲藝術《鼠計劃》。(清華大學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將人像實驗室小白鼠一樣,關進注滿二氧化碳的艙房內,拚命踩着飛輪的行爲藝術《鼠計劃》。(清華大學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被當成小白鼠實驗的「小白人」其實已累的半死,但外頭觀看的人可嘻哈逗弄小白人,正是《鼠計劃》行爲藝術震撼人心的地方。(清華大學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將人像實驗室小白鼠一樣,關進注滿二氧化碳的艙房內,拚命踩着飛輪;艙房外的播報員則在分析其實已累的半死的「小白人」即時監測數據後告訴觀衆,「他正常的就像是匹快樂小馬」!這是清華跨院國際博士生周巧其結合生物科技的行爲藝術作品《鼠計劃》,相當震撼。

清華大學指出,周巧其、胡悠揚、陳俊宇3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因爲偶然談及共同的生病住院經歷,促成這次的跨領域創作《鼠計劃》,12日並在清華大學的蛙房作試演。

周巧其說,他曾因細菌感染引發劇烈頭痛進出醫院多次,生病的過程中,她發現即使已疼痛難耐,但因爲檢查數據達不到「指標」,病人就拿不到更強效的止痛藥,病人的真實感受其實很難完全用儀器來量化、測量、呈現。

當《鼠計劃》表演開始,觀衆可看見如太空艙般的兩個艙房,行爲藝術家陳俊宇在其中1個注入二氧化碳的艙房內奮力踩着飛輪,另1個艙房內則是運用紅外線攝影機及發射器,將陳俊宇的生物訊號與動態影像加以數位合成的身影。

一邊是「人肉真身」,另一邊則是「數位身體」,彷佛靈魂出竅,虛實對比,視覺效果令人震撼。

周巧其說,觀衆可以對比這兩個艙房,從兩者呈現出的矛盾、衝突,觀察到受測者主觀感受與客觀監測數據的落差。

周巧其與胡悠揚2018年就組成創作雙人組「Y2K」,後改名爲「千年蟲無身知所」,兩人創作許多生物科技藝術作品,並屢獲大獎,曾受邀到有「科技藝術的奧斯卡」之稱的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周巧其最近還獲得2023亞洲文化協會交流計劃獎助,明年初即將前往紐約與國外研究單位及藝術家交流。

另,《鼠計劃》也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多元藝術創作補助,且因計劃兼具跨領域創新,獲選國藝會研究組紀錄片跟拍項目,將有專業人員全程跟拍此次創作及展演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鼠計劃》試演場地也十分特殊,選在清華大學生科一館內的「窪蛙基地」,這是臺灣原生蛙保育基地,有22種臺灣原生種青蛙,其中8種是臺灣特有種,包括莫氏樹蛙、斯文豪氏赤蛙、長腳赤蛙等。蛙房中的佈置、造景,像是仿自然環境的生態水池,也都有加入周巧其的巧思。

今天的試演場過後,接下來將於18日下午4點在「就在藝術空間」演出,演出前半小時開放免費入場,地址:臺北市信義路三段147巷45弄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