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動作背後的大警訊 每 100 人就有 1 人 不可忽視的拔毛症危機

(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年收治數名拔毛症患者,多爲無法控制地拔除頭髮眉毛部位毛髮,造成頭部不規則禿髮,影響社交與日常生活。醫師提醒,拔毛症好發率約爲 1%,對人生正要起步的年輕人而言,拔毛症並非罕見的行爲問題,及早尋求專業協助,透過行爲治療儘早找回身體主控權。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主治醫師蔡尚穎表示,拔毛症是以拔除身體毛髮爲主的行爲疾患,好發於12~14歲以後,女性居多,主要症狀爲拔頭髮、眉毛;按照美國精神醫學會推估,每一年在每100位青少年成人中約有1~2位患者,以此推算,國高中三個班級中可能就有一位。

蔡尚穎醫師解釋,拔毛症的成因多是源自於外在的情緒困擾,例如升學、求職或與家庭成員相處緊張所產生壓力等,有些情緒困擾的患者會藉由咬指甲、摳皮膚緩解壓力,拔毛症患者則透過拔毛舒緩情緒,逐漸演變爲無法控制地拔毛,多爲隨手可及的區域例如眉毛、前額及兩側頭髮。若拔毛行爲已到自我無法控制、影響外觀且出現社會畏縮、煩躁而影響成就表現表現時,就需要專業治療介入。

蔡尚穎醫師表示,曾有一名男大生國中逐漸養成拔頭髮習慣,即使理光頭也會拔除特定部位毛髮,久而久之因爲外觀怪異而遭排擠,上高中後凡外出均戴帽子,也會沿着帽緣拔頭髮,嚴重影響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平常幾乎只和家人來往,即使寒暑假也整天在家玩電腦,鮮少休閒旅遊考量後續畢業求職,因而到本院求診。

蔡尚穎醫師指出,拔毛症是透過學習機轉而來的行爲,因此治療上以「行爲治療」爲主而非仰賴藥物,由醫師仔細評估拔毛的情境過程,再逐一修飾行爲;上述男大生在未服用任何藥物之下,接受近半年的行爲治療,成功戒除拔毛症的困擾,結束治療前還感動地說,「頭髮總算享受到不戴帽子的自由空氣。」

蔡尚穎醫師提醒,生理原因禿髮患部落發較平均、光滑,拔毛症患者每次拔除毛髮的位置與數量不同,所以較容易出現頭髮長短不一、落髮區域不規則等現象

若有疑似拔毛症症狀且有動機接受治療者,可以尋求有從事行爲治療的專業機構,或醫院精神科拔毛症特約門診等專業資源協助,先透過醫師評估確認是否符合拔毛症,再及早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