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救命藥竟也會增死亡風險 北榮創新研究有助改善療效

臺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耀中,爲本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獲登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其研究內容期刊影響因子高達176.079分。(陳人齊攝)

臺北榮總團隊,由右至左依序爲血液科主任蕭樑材、血液科醫師劉耀中、副院長侯明志、公共事務室主任吳建利。(陳人齊攝)

隨着臺灣步入超高齡社會,我國每年的骨隨分化不良症後羣(MDS、又稱血癌前期)病患正急遽增加,每年約有800至1000人確診。臺北榮總今天發表最新研究,找出血癌重要生物標記SALL4癌基因,不僅能得知病患用藥後的成果好壞,還有助未來標靶藥物的開發,此研究內容已在今年5月26日登上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過去治療MDS只能透過輸血或支持性療法,但2004年起「去甲基化藥物」問世,讓MDS病患能透過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的方式,抑制癌細胞生長,不過臺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耀中卻打破傳統思維,大膽試想「去甲基化藥物」有無可能在抑制腫瘤生長的同時,打開人體的致癌基因?

果然,劉耀中在與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波士頓哈佛幹細胞研究所,以及義大利與中國等多國研究員展開跨國研究後,首度發現癌基因SALL4,且這款癌基因與「去甲基化藥物」有密切關係,當患者在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後,有3至4成病患的癌基因SALL4會被激活,被激活的病患存活率較差,未被激活的則維持良好存活率,兩者間的死亡風險甚至相差3到6倍。

劉耀中說,這顯示癌基因SALL4可作爲藥物治療抗藥性或評估療效好壞的判斷依據,將來MDS病患在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後,可透過抽取骨隨血液偵測療效,讓血癌治療更趨精準,此外,此項發現也意味着將來能借由SALL4的機轉,來開發新一代標靶藥物,或找出對患者最適當的用藥組合。

北榮每年平均新增80至100名MDS病患,其中有8成年齡介於60至80歲左右,這些患者多半是因貧血、血小板低下,或是身體不明原因瘀青、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經常感染等原因就醫,最後被診斷出MDS。

如果在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後,被檢查出癌基因SALL4表現上升該怎麼辦?劉耀中說,現階段仍只能改用其他治療方式,如低劑量化療搭配標靶藥BCL2抑制劑等交叉使用,應能有效降低癌細胞生成,增加病患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