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後威脅?重症患者導致抗生素抗藥性提高

疾管署與臺灣感染症醫學會、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臺灣感染管制學會下午攜手合作,透過虛實整合展覽,針對醫療人員與民衆進行「抗生素合理使用」觀念宣導。(鄭鬱蓁攝)

全球新冠疫情漸歇,卻帶來新威脅,國內三大感染症學會今天提出警訊,國際最新統計發現,新冠肺炎期間,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比例太高,導致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而臺大醫院也出現這樣的現象,醫師提醒,若合併抗藥性細菌感染,會延長3~5倍住院時間;而2025年,臺灣每5人恐將有1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

美國CDC今年6月發佈特別報告,指出在COVID-19疫情之後,因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比例提高,導致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呼籲醫界重視此議題。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每年11月18日至24日訂爲「世界抗生素周」,今年主題爲「一同預防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呼籲世界各國共同響應。

疾管署與臺灣感染症醫學會、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臺灣感染管制學會下午攜手合作,透過虛實整合展覽,針對醫療人員與民衆進行「抗生素合理使用」觀念宣導。

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根據研究指出,COVID-19患者若再合併抗藥性細菌感染,將延長3到5倍的住院時間;疫情期間疾管署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系統 (THAS)2022年第一季監測報告亦顯示,加護病房患者病原體檢驗報告中,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激增至9成。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延燒,2050年臺灣每5人恐將有1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

臺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臺大也觀察到這波新冠疫情以來,重症病房的抗藥性細菌感染增加,主因是臺大幾乎多收治合併癌症等重症確診病患,因此用藥較爲複雜,就容易產生抗藥性細菌感染。她也強調,感染症的治療應重視精準治療四大原則,「對症下藥」、「究因解決」、「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抗生素抗藥性的發生。

此外,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施行抗生素管理及感染管制措施可有效減少18%抗藥性細菌導致的死亡,但這些措施需仰賴感染科醫師介入,偏偏國內超過半數區域醫院感染科醫師僅1位。

「臺灣的感染科快要無人可用!」王復德指出。感染症專科醫師報考人數逐年下滑,2021年還有46人,到了2021年僅剩下20位,還曾掉到20人以下,出現嚴重人才荒。

王鶴健認爲,在重症照護中,有賴重症專科醫師、感染科醫師及臨牀藥師的多專科團隊通力合作,方能提供患者最佳化的治療。建議未來健保應訂定「醫療機構感染管制作業」納入給付項目,補足抗疫神隊友員額,以免感染科陷入人才荒。

疾管署長周志浩指出,抗生素快無藥可用是全球性問題,因爲研發成本高,很少有藥廠願意投入,FDA資料顯示已經超過35年都沒有新機轉抗生素問世,民衆有疫苗可打就儘量接種,也可以減少抗藥性問題發生。他更宣導『四不一要』,包含「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