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在跨文化閱讀中促進文明交流

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 題:在跨文化閱讀中促進文明交流  新華社記者李蓉  第29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很多人關注到一個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加拿大人。這個中文名叫林步冉的加拿大人住在南昌9平米陋室裡深度閱讀《紅樓夢》,一邊欣賞中文的豐富表達,一邊感受包羅萬象的中國世情,並將自己的閱讀感受體現在頗具中式意境的畫作中。林步冉透過中國古典文學和詩詞接觸到中國文化的內核。  除了處江湖之遠的林步冉,還有哈佛大學教授包弼德,他在錄製《哈佛通識課》過程中直接唱出了儒家經典《大學》。網友聽罷外國口音又充滿古韻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直呼“魔性”“相當洗腦”。  林步冉和包弼德的沉浸式閱讀無疑是難得的幸福時光。他們在閱讀中實現了和遙遠文明的對話,在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上拓寬了眼界,實現了生命的延展。  無論東西方,對彼此的認知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間書籍和其他出版物起到了重要作用。18世紀,歐洲曾充滿對東方尤其是地大物博的東方古國中國的欣賞甚至崇拜,但隨着歐洲工業化深入發展和資本原始積累訴求的上升,欣賞扭曲爲覬覦,歐洲文學藝術作品中對東方奢靡又野蠻的描寫逐漸佔了上風,這時候的東方“異域”是不合規範、需要教化的,西方世界藉此實現了對殖民慾望的合理化。進入當代,部分西方學者看到中國文化文學的獨特價值,進而深入探尋中華文明,很多人窮其一生譯介推廣中華優秀典籍,爲反映真實的東方形象貢獻了力量。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人選擇學習中文,源語閱讀讓他們真正零距離感受認識中國社會文化以及歷史和現實。同樣,對東方來說,對西方世界的認知也經歷了複雜的起伏,走過俯視、仰視到如今平視的過程。  大多數人無法長期置身其他文化環境中深入瞭解域外國家的真實生活和社會、氣候,閱讀很多時候成了架起認知橋樑彌合信息缺口的重要途徑。要了解一個國家及其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法國譯者瑪麗昂·達爾布瓦說。她認爲,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諸多方面通過文學能得到更好呈現,對中國文學作品的譯介能幫助世界更好感知中國。  跨文化閱讀是提高跨文化能力的重要途徑,這種能力包括文化理解能力、文化整合能力以及開放包容的精神。作爲全球化時代的重要素質之一,跨文化能力是進行文明對話的基礎,有助於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人。來自不同文化的作品有助於閱讀者形成對該文化的正確認知,更好地理解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減少誤解和偏見,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共處。  中國人曾抱着向西方學習的目的廣泛閱讀其經典著作,近年隨着國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國讀者得以用更加開放的心態接受和欣賞外國文化和文學作品。與此同時,關心中國題材作品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本月早些時候在巴黎圖書節上,中國主題展區來者絡繹不絕。志願者組長閻曉彤說:“讀者想主動突破(西方社會中的)‘信息繭房’。”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閱讀是對腳力和腦力的雙重延展。開卷有益,推廣跨文化閱讀、加深文明交流對緩和衝突、促進合作、推動發展、提升全人類福祉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