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綱首屆學測歷史科/高中教師:考題不是難而是刁難 根本反歷史教育

新課綱首屆學測歷史科考題,被第一線教師批評考得太細太沒重點(簡立欣攝)

「題目令人失望!」新課綱首屆學測歷史科考題,第一線教師點出三大問題,包括:冊別分佈不均;題目或選項不精確;最嚴重的是考得太偏狹、瑣碎。教師直言:「這份考題說『難』還太委婉,根本是刁難、沒質感的難!」新課綱已經被罵到臭頭,現在大考命題又「反歷史教育」,打臉課綱也打臉服膺新課綱理念的教師們,不知何以爲繼。

3位不具名高中歷史教師受訪表示,今年曆史科23題,包括臺灣史10題、中國東亞史5題、世界史8題。中國東亞史題目意外地少,第2冊難教也難學,讓師生覺得跟付出的努力不成比例。

第二個問題是題目或選項不精確。「說考得難,其實太委婉;精準地說是讓人不知道怎麼寫!」例如第6題以「人民纔是歷史研究主體」爲題,問哪個選項符合這種看法?答案是C宗教信仰。但宗教信仰也可以是從上而下的政策,只不過另外3個選項太差(屯田政策、職官制度、殖民體制),只能勉強選C。

第56題簡答題考西晉末年,題幹中「前者」、「後者」有何作法?但題幹190字是文言文且敘述繞來繞去,前者、後者可以有好幾種解法,會有爭議。

又如第67題簡答猶太教與基督教對「神的選民」的看法。因爲這1題是題組的最後1題,題幹本身沒有足夠資訊,這樣考像在考註釋,感覺上是爲了混合題型而出題,這樣混合題型就沒有意義。

第三個問題,也是最嚴重的,考得太細碎且都沒考到重點。例如,臺灣史通常都考開港之後,第26至27題組卻考開港前的1830年樟腦貿易;第38題考戒嚴時哪2個港口可以互通,教師反問這跟戒嚴何關?是在考地理嗎?第39題考《戒嚴令》第2條規定,但課綱重點應該是臺澎金馬成爲一個國家或轉型正義。

又如44至46題組考「泛伊斯蘭主義」,已經是課本很後面的內容,因爲教學時數不足,爲了趕課都叫學生自己看了。何況考的也不是重點。

最「經典」的是第11題考清朝到宣統3年就結束,爲何故宮卻發現宣統16年奏摺。教師表示這一段課綱重點是如何現代化,「考宣統、考清廷在民國時期處境這種枝微末節幹嘛啊?難道要學生都去追劇?」

有評論盛讚此次歷史科考題「去中心化」,教師們直言,這算誇獎嗎?如果「中心」指的是教學重點,那這次考題真的是「去中心化」,因爲都不考重點。考題已經很少,應該出有意義的題目,但這次考偏了。解題是可以解,過程卻不舒服,幾乎每一題都可以用刪去法,得出的答案仍令人不滿意。這樣學生還要讀書嗎?還需要讀高中嗎?有讀書的學生沒優勢,反而是會閱讀、會刪去法、敢冒險的學生,就會猜對。

教師表示,唯一一題開大門走大路的是第8題,講科舉並未皆造成中日韓三國社會流動,這一題涉及東亞差異性,視角很不錯。

教師表示,新課綱的重點明確,是主題式教學,講求脈絡、故事、情節。結果考試都不考脈絡,那是在打臉教師、打臉新課綱嗎?首屆新課綱學測,大家都在看,如此命題,未來不知何以爲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