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主義橫掃的時代

(圖/新華社)

我們正站在一個不確定的年代。當我們審視政治暴力和混亂蔓延世界各地的嚴峻景象時,烏克蘭戰火未歇、迦薩戰爭未停、敘利亞內亂仍在,但基本上報導已越來越少。其他衝突迫在眉睫,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民主的基礎受到了威脅。

誠然,戰爭和暴力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兩千多年前,羅馬詩人維吉爾就抱怨「全球有如此多的戰爭」。但值得一問的是,當前的暴力和破壞循環與無感間是否存在某種關聯?

普丁對烏克蘭的野蠻入侵和以色列對迦薩的全面進攻在「宣戰理由」上顯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缺乏「結局」。除非是爲了鞏固「戰爭領袖」的地位而發動一場永久戰爭(與康德的永久和平相反),普丁似乎已放棄了征服烏克蘭,建立親俄傀儡政權的最初目標,在馬裡烏波爾和其他烏克蘭城市被徹底摧毀後,普丁現在的計劃彷如讓烏克蘭緩慢失血致死。同樣地,以色列對迦薩走廊遭到嚴重破壞後的未來沒有長期計劃,更不用說解決長達數十年的以巴衝突了。

大規模破壞,包括大規模殺害平民,是這些衝突和敘利亞內戰等最近發生的其他衝突的特徵。值此同時,應對破壞的能力,尤其是致力於民主和法治的國家的因應能力嚴重削弱。普丁入侵烏克蘭得到了南半球許多國家的積極支持;以哈衝突中有公開表達對哈瑪斯的同情,也有支持以色列聲稱把迦薩變成墓地的聲音。這些,都令人感到不安。

如果有某種東西將所有這些現象聯繫起來,會是什麼?答案之一是虛無主義。「虛無主義」這個詞頻繁地出現,用來描述普丁和哈瑪斯、川普和美國共和黨、英國前首相強森和英國脫歐、馬斯克和X、祖克柏和Meta等截然不同的個人和組織的行爲。《金融時報》指稱「美國共和黨已成爲虛無主義政黨」;《衛報》形容「俄羅斯對烏克蘭網路攻擊是虛無主義的策略」。

虛無主義是什麼意思?它有什麼新東西嗎?虛無主義最敏銳的分析家尼采在1880年宣稱,虛無主義是「所有客人中最不可思議的一位」。虛無主義,或者說「最高價值觀自我貶低的情況」,對尼采來說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爲西方的「更高價值觀」,特別是基於基督教的價值觀,都是空洞和虛僞的。

但尼采的態度是矛盾的。英國作家艾爾斯(Harry Eyres)認爲虛無主義涉及破壞。正如尼采在《權力意志》所說,「虛無主義不僅相信一切都該滅亡,實際上是肩負着犁的責任。」對尼采而言,成爲完美的虛無主義者意味着歷經虛無主義走到另一端。

如此說來,虛無主義是一座通往未來的橋樑,是價值觀的更新。這些新價值觀慶祝生命、生活、地球和她的美麗、當下的快樂,而不是永生的承諾或隱藏的怨恨。

尼采沒有預見到,也肯定不會歡迎這種情況:最奇怪的客人把腳放在桌子上,並且無意離開。如果虛無主義如他所言是「危險中的危險」,當前我們面臨最大的危險是在虛無主義橫掃的時代,逐漸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