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綜出題〈籌海議〉 連結抗中保臺、兩岸危局獲師肯定

今年度大學學測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第15到17題,考題引用清末古典文學家洪𦈡的〈籌海議〉,內文描述清末臺灣攻守的國防情勢分析,高中老師認爲,出題高度與當前兩岸危局連結。(李侑珊翻攝)

民進黨政府的兩岸政策主旋律始終爲「抗中保臺」,總統蔡英文更是拍板定案兵役延長,相關概念也出現在今年度大學學測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以下簡稱國綜)考題。相關題組位於第15到17題,考題引用清末古典文學家洪𦈡的〈籌海議〉,內文描述清末臺灣攻守的國防情勢分析。高中老師認爲,此題充分借古議今,不僅扣連當前兩岸危局,還請考生評估以此設計戰爭攻略遊戲,充分展現情境應用。

112大學學測今(14)日下午舉行國綜科目考試,中山女高國文老師李明慈分析,整份考題展現「古典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的特質,不僅強調國文學科本質,更是取材多元廣泛,跨領域素材推陳出新,像是第10到12題組題目來自〈都是星星惹的禍?木星合土星——歲星犯填星〉一文,首度以地球科學、天文學考「木土合相」。第36到37題談原創,提及電影《獅子王》是取材自《哈姆雷特》的構想,考法創新。

成功高中國文老師李仁展說,整體試題取材具文學性,在傳統文學方面,不僅將詩詞以量化統計面貌出現,也罕見同時出現元曲的小令與雜劇。

李仁展提到,在第15到17題的洪𦈡〈籌海議〉一文,更是借古議今,特別是在面對緊張、沒辦法逃避的兩岸關係,臺灣如何保衛自己,題目都有着清楚的呈現,此題出題特色是「借用古典文學來處理現代問題」。

依照題目呈現,〈籌海議〉文中寫道:「我果戰士有勇,大將有謀,成算在胸,地利足恃,猶不如誘之登岸而設伏殲之」,也呈現臺北、臺南、臺中與澎湖等各地攻守情勢分析。試卷並在16題詢問考生:「應加強澎湖海防,避免敵軍入侵臺北、臺中、臺南三地」、「依臺北、臺南地形評估,引誘敵軍自臺北登岸,是可行的戰略。」

建國高中國文老師周杏芬說,第15到17題描述的海戰與陸戰,題組都能夠與時事呼應起來,並且還在第17題請考生評估以此古文作爲設計戰爭攻略遊戲,完整呈現情境應用。

至於每次國文出題最受關注的文言文與白話文佔比部分,李仁展指出,文白比例約48:50,趨近1比1,比例與往年差不多,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