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不得新增”最新調查:衍生品業務加強全面管理,不限於雪球,確有券商暫停新增

財聯社4月30日訊(記者 閆軍 林堅)“雪球不得新增規模”傳言發酵多日,真相如何?

此前有傳言顯示,因個別券商銷售早利雪球,第一年票息高達40%以上,在市場造成不好影響,監管對此進行了管控:包括掛鉤A股類的場外衍生品(期權+互換)不得淨新增規模、A股含權類衍生品不得新增規模,包括不限於雪球、香草、鯊魚鰭等多種衍生品。

對此,財聯社記者多方調查獲悉,確有券商相關負責人接到相關要求,監管方向爲“對衍生品加強全面管理,把控風險。”

對於執行尺度,各家有所不同。監管並沒有直接要求“暫停規模新增”,但各家券商按照自家情況採取了相應的舉措,全面落實風險管理,優化產品結構:比如,年後規模增加較快的券商可能就暫停了新發;當前規模較小的券商依然在銷售。

“所有A股含權類的衍生品都有提及風控把控,不止雪球,包括香草、鯊魚鰭等多種類型。”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不可否認的是,在春節期間的波動之後,權益衍生品監管肯定是加強了。

此外,財聯社記者獲悉,部分券商的確打算在五一節後就不再新發雪球產品。

當前雪球規模有限,但個別營銷惹爭議

雪球產品自今年1月下旬以來集中敲入引發的討論,由雪球敲入引發的一系列微盤危機,讓投資者在春節期間經歷了一場春“劫”。

在大規模敲入之後,雪球結構產品敲入風險得到了較爲充分地釋放。截至3月初的數據顯示,存量雪球產品主要集中於中證500及中證1000,目前市場上雪球產品敲入線通常在75%-80%之間,大致推算,在中證1000雪球產品中,目前僅剩2023年12月發行的雪球產品尚未敲入,其他雪球產品均已敲入;中證500雪球中,若以80%敲入線來看,2023年12月之前發行的雪球產品已全部敲入,若以75%敲入線來看,2023年8月以後的雪球產品未敲入。

預計當前雪球存量未敲入規模合計約100-400億元。對應年初以來,雪球產品累計約有2700億左右的雪球產品出現敲入。

有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儘管春節後,不少券商加大了營銷,但是當前雪球規模應該增加不多,因爲2022年一季度發行的產品多數已經到期,這部分存量已經退出。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雪球產品即便是敲入,造成浮虧,要等產品到期後才結算,這中間依然有敲出的可能,挽回損失。

“規模可控的背景下,監管提示風險原因主要是個別券商在營銷中的不合規。”上述人士指出。

衍生品監管趨嚴,券商銷售端在觀望

自年初以來,監管一直在加強對DMA、雪球等衍生品的業務規範和管控。DMA多次發文不得增加規模,並強調降低槓桿控制風控。

今年3月期間,監管已經完成對上海、北京等多家量化私募的調研,調研的主要方向是關注場外金融衍生品,也就是關注當前存量DMA產品和類雪球產品潛在的風險。業內也指出,在徵求業內專業意見後,《衍生品交易監督管理辦法》或將正式推出。

4月12日,新“國九條”推出,結合系列“1+N”資本市場配套舉措,進一步完善了對衍生品、融資融券等重點業務制度建設。監管也多次表態,將對DMA等場外衍生品業務繼續強化監管、完善制度,指導行業控制好業務規模和槓桿,加強對底層資產、資金流向、槓桿水平的看穿式監管,根據市場情況加大對融資融券等業務的逆週期調節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爲,維護市場平穩運行。

對於此次監管再向券商層面提示業務風險,有業內人士指出限制的影響不算大。無論是券商端,還是投資者端,當前對雪球持較多的觀望態度。

“此前雪球規模不斷上漲是券商銷售加投資者追漲驅動的,因爲雪球產品不斷敲出,原來的資金可以續投,而且一開始投入較小的投資者在賺錢後,會逐步加倉,把其他表現不好的產品置換到雪球中來。這種追漲式加倉意味着會讓大部分投資人的資金在指數高位重倉雪球。”上述人士指出,隨着雪球敲入或者沒有敲出,產品還沒到期,無法贖回,現在資金套在了裡面,增量資金被抽乾,哪怕現在給的票息更好,投資者能進場的資金量也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