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制服期間限定 綿延賞味期

臺南私立光華高中冬天制服。(蓋亞出版社提供/許文貞臺北傳真)

穿制服是很多人學生時期的回憶,但隨着時代變遷,愈來愈多人認爲不該再用制服限制學生,教育部更在2016年起宣佈高中服儀解禁。不過臺灣的學生制服文化究竟從何而來?學生制服又代表了哪些社會意涵研究高中制服的《高校制服戀物作者劉揚銘就認爲,「在丟掉制服之前,我們可以先去理解,學生制服展現了社會的哪些面相?」

劉揚銘從就讀師大附中時期就對高中制服很感興趣,除了因爲日本動漫畫文化中穿制服的女高中生青春形象十分鮮明,高中時有學生在學校辦『高中制服展』,借來全臺北各高中各式各樣的制服展出,讓他開始對制服的多元和意義產生好奇。

劉揚銘表示,學生制服尤其特別,是一種『期間限定』的服裝,過了某個年齡階段,「學生制服」再也不能代表個體,「乍看之下,制服將不同的個體,用同樣的包裝包起來,但有趣的是,明明大家都穿着一樣的制服,每個人還是會極盡所能做出一點變化。」

劉揚銘表示,喜歡制服多半被歸類爲「戀物」的一環,「戀物有兩個基本類型,一個是喜歡物品本身代表的意義,另一個就是從物品解脫代表的意義。就像畢業典禮是所有學生最喜歡制服的時刻,一來終於能擺脫制服、不用再穿制服了,但也是以學生身分穿制服的最後一天。」

如今教育部鬆綁高中服儀規定,學生制服會就此消失嗎?劉揚銘認爲不會,「制服也是身分、羣體標誌的展現,就像很多班級製作班服』一樣,即使沒有『被規定的制服』,通常也還是會有自己選擇的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