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從鴻海合資策略看美電動車廠的政商拉鋸

今年9月底,Lordstown Motors公司發表生產與財務報告,內容顯示該公司轉讓給鴻海,股票收益,將能取得5千萬美元的現金;另外在今年年底,該公司會進一步就全面合作的可能,從電動車的代工製造、未來商業化生產、來自鴻海的關鍵供應、功能驗證的取得通過以及雙方團隊的整合研發,都會在逐一進行磋商和評估之後,提出完整說明。

就在2020年,Lordstown與通用汽車達成協議,收購原本計劃要關閉、位在俄亥俄州的工廠;該廠繫於1966年設置開工。此刻正陷入新創階段的營運困境,Lordstown透過本次交易能籌得相當的現金部位;至於鴻海企業,則有了在美國汽車製造的基地,爲其多角化和進軍電動車的策略佈局,跨出一大步。

過去兩年來,鴻海打入電動車市場的嘗試非常積極。一方面,在威斯康辛州的整廠規劃,早已提出自動駕駛的測試方案;其次,更提出開放包容概念,未來將專致於開發電動車底盤,並且以公用平臺的提供試圖帶動車身設計的新藍海;同時,陸續與多家業者簽訂合作協議,像是新創品牌車廠Fisker以及泰國國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PTT)等,分別建立合作或是合資關係。

有趣的是2020年的大選前,川普在鐵鏽州(rust belt)的競選,拉擡行情之一就是在該年9月底,把通用汽車關閉俄州組裝廠的決定,經由白宮和俄州參議員協調,而有Lordstown Motors的介入接手。該公司承諾將GM的小客車生產線,改爲年產10萬輛的電動小貨卡組裝。當時,川普還在白宮親自接見經營團隊;而小貨卡電動車的電瓶,則委由通用汽車在原址上投資做供應。

通用在俄亥俄州的組裝廠所享有的稅負優惠,原本是一路到2028年;但因爲提前退出經營而違約,除了提供3700人的優退、離方案,還要退還給俄州州政府減稅優惠,7200萬美金等等,誠然,於關廠的決定確認之後,薪資結餘推估每年在3億美元之譜。

透過川普總統的極力邀請,雖然在威斯康辛州的鴻海投資案遲遲未見重大進展;但如今有現成的組裝廠與全系列電動車款的跨國合資,擅長謀略勾勒與下大盤棋的鴻海,可以說是遠交近攻、虎虎生威的後起之秀啊。

令人訝異的是,此番聯邦政府的購車補貼和民主黨團議員提案,或許過於積極又太具有針對性,提案內容要求領取電動車補貼款4千美元,品牌廠家的員工組織,也必須是美國汽車工會聯合會(UAW)的會員。因而導致包括豐田、賓士與特斯拉在內,共有12家車商老廠作成的跨國連署,一致要求拜登總統,要拒絕民主黨團的補貼規劃案。

往下電動車的產業發展,已成爲經濟衰敗之下的全球明燈。不過跨國爭雄的紛擾與官商利益的拉扯,在在能引發新一輪的貿易爭端。尤其身處石化汽車與技術世代的替換浪潮下,夾縫中的品牌車廠也只能奮力一搏啊,以免過往的市場口碑與技術投資,都被政治思考給一筆勾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