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經濟新動能 | Temu狂飆新傳:助力中國製造打造中國品牌

拼多多的狂飆故事仍在持續,但故事的發生地早已不侷限在中國,而是憑藉新增長引擎Temu走向了全球。

隨着新半托管模式先後在美、加等國登陸,這一全球電商賽道里跑出的“超級黑馬”迎來新一輪井噴。就在4月18日,拼多多集團跨境業務Temu開啓食品類目線上全球招商,補齊此前缺失的重要品類,進一步擴大了對“中國造”產品的覆蓋範圍。

目前Temu在美用戶數量已突破1億大關。SimilarWeb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Temu的獨立訪客數達4.67億,僅次於亞馬遜,成爲排名全球第二的購物平臺。

而在不斷增加的全球用戶背後,存在着百餘箇中國製造業產業帶的供應商,他們來自廣東、浙江、山東、安徽等多個地區。據界面新聞了解,當前Temu已經推動中國製造進入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足跡遍及全球各大洲。

事實上,2023年可能是過去十年來中國外貿形勢最嚴峻的一年,訂單減少、庫存積壓、進口原材料成本上漲是中國進出口企業面臨的普遍困境。但到了今年一季度,我國的貨物進出口總額達101693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出口57378億元,增長4.9%。

這是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單季首次突破10萬億元,增速創6個季度以來新高。究其原因,離不開中國製造以及新生代跨境電商平臺的共同努力。也因此,來自中國的Temu、SHEIN、TikTok Shop、速賣通,收穫了中國 “出海四小龍”的新稱號。

相比其他三家,Temu的突進實屬迅猛,不僅在出海領域掀起巨浪,甚至引發了全球巨頭的關注。而外界普遍感到好奇的是,這家公司究竟如何在短短兩年內便取得如此成效?

複製“拼多多”

Temu決定出海時,市場風向發生了微妙變化——中國電商市場進入存量競爭階段,紅利見頂,而海外仍有大片尚未被開墾的廣袤“土地”。突然而至的疫情則催化了全球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使得線上購物成爲主流。

在此背景下,拼多多集團跨境業務團隊選擇將同一套打法從國內複製到國外。

Temu業務總監韓瑋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Temu的發展與拼多多的基因、基調一脈相承,雖然外界看起來Temu一口氣拓展了幾十個國家,但核心聚焦且專注,只做電商這一件事。

“我們沒有其他業務,一開始主站就是電商,多多買菜其實是國內農業業務的一個延伸,跨境更像是製造業這條線的自然拓展。”韓瑋說,最早公司通過主站將產業帶商品賣到全國,之後想到了助力中國製造銷往全球。

拼多多很早就發現一些海外華人會經常在平臺下單,再通過物流公司轉運到所在國家及地區。這些用戶甚至還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購買體驗及攻略,也成了Temu的第一批啓動用戶。

有了需求和用戶基礎,Temu還習得了一些拼多多在主站、多多買菜戰役中所積累的經驗以及資源儲備。其第一批供應商就包括拼多多主站的產業帶商家以及各地的外向型工廠,首批廣東地區的倉儲分揀合作商也部分遴選於多多買菜國內的供應商和承運商。

Temu早期最主要的工作,是將國內製造業資源和平臺打通,去對接海外的消費需求,且同樣採用了國內主站高訂單、短爆發的“拼購”模式。

但國內的產業帶分佈廣泛,且各有特點,需要Temu有清晰的認知和了解,甚至能下沉到產業帶,精準定位當地的頭部及腰部商家。此外,還要了解商家的備貨能力、持續供貨能力,工廠的生產製造品質以及和平臺的配合程度。這些儲備很大部分來源於拼多多主站的經驗積累。

界面新聞獲悉,目前Temu上的工廠商家數已超過一萬家。截至2023年底,Temu在美國市場的SKU數高達400多萬個。

拼多多集團國內外業務的成功,也離不開其大本營上海的支持。作爲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城市之一,上海孕育了一大批民族品牌。

“我們在政府、海關、機場集團的幫助下,目前已打通預安檢、合包、退貨等通關流程,實現了履約時效的大幅提升。”拼多多集團聯席CEO陳磊表示。去年12月,Temu僅在上海空港口岸的出口量就已達到了469萬單。

立足上海之時,拼多多集團也在助力上海製造出海。爲保障發貨速度,Temu投建了智慧物流倉庫,以提升商品分揀、打包、派送速度,同時精進算法,以大數據分析輔助商家提前備貨,海外買家下單後即可發貨。

在Temu看來,全球市場巨大,出海業務大有可爲。即便現在把所有國內跨境電商家加在一起,把過去十年國內所有跨境電商賣出去的貨加在一起,向未來看十年,這些都可以忽略不計。海外跨境市場的開拓,現在還只是開始。

不只是低價

儘管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製造業規模連續14年居全球之首,但在過去外貿行業所走過的三十年裡,“中國製造”基本上是貼牌代工的代名詞,價值鏈長期處於全球中低端。

新生代跨境電商平臺的出現,讓很多傳統外貿工廠有了打造自有品牌的機會,實現了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品牌的升級。

韓瑋以保溫杯舉例,傳統做貼牌的外貿商家利潤率通常在5%-10%左右,但通過Temu出口的很多產品利潤率能達到15%,一些其他品類企業通過生產差異化的產品,利潤率則能達到傳統外貿的5倍。

傳統外貿商家的代工訂單量大,需要工廠擁有強大的抗風險能力。一旦失去大單,工廠很可能來不及反應,直接走向倒閉。相比之下,新跨境電商平臺的訂單碎且散,生產計劃複雜很多,生產結構也要做出相應變化,但新模式讓工廠有機會直接接觸到前端設計和消費者反饋。

仍以小小保溫杯來說,在中國和全球的生意邏輯就大不一樣。國外有專門的啤酒低溫保溫杯、車載保溫杯等不同場景,種類繁多且需求旺盛,在海外屬於快消品。過去只能給膳魔師、星巴克代工的工廠,如今也因爲跨境電商平臺而打開了新的機遇窗口。

Temu已憑藉成本優勢在跨境市場殺出了一條路,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同時複製拼多多主站從白牌到品牌百億補貼的路徑。

事實上,該平臺已經有所考慮且做出了行動——不再單純地低價出口。

針對優質商家,Temu推出了藍標及綠標店鋪,爲商家規劃品牌發展路徑,優質商家還可獲得更多流量和資源扶持。

“如果你是國內的品牌商家,可以直接走綠色通道,(平臺會)幫助簡化審覈流程,還會鼓勵商家在產品頁、介紹頁等露出品牌,並在產品價格和流量資源上給予品牌商品更多扶持。”韓瑋表示。

截至2023年底,美國市場佔據了Temu整體規模的一半以上。據界面新聞了解,面對海外不同國家的文化、社會情況以及監管挑戰,未來Temu計劃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差異做深業務,優化業務模式,提升業務滲透率,幫助商家提高成交轉化。

“通過給予國內製造企業更多主動性,我們希望支持平臺商家在直面海外消費者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更好融入全球大市場。”韓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