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編】ETF期信基金 市場詭譎靈活得利

【廣編】圖、文/期貨公會提供

資料來源:BarclaysHedge。

民國96年7月,金管會頒佈了期貨信託基金管理辦法,爲國內期貨信託產業開啓了新的紀元;相較於歐美國家高度成熟發展臺灣對於期信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全球CTA基金業界最爲投資人熟悉的指標– Barclays CTA Index自1980年開始編制,至今已超過35年以上的時間,截至目前爲止全球CTA基金的規模已高達3,300億美元,許多專業投資機構校務基金都將CTA列爲核心資產部位

期貨交易的最主要功能爲「避險」與「價格發現」,但是多數投資人對於期貨的概念都停留在投機與高風險刻板印象上。事實卻並非如此,期信基金透過嚴格的程式化風險控管機制,有效的停損停利,可以將商品風險控制在一定的合理波動範圍內,再透過當衝,波段價差等長短線的互補配置,反而能在震盪加大,多空不明下,除了大幅的降低波動度還能提高獲利的機會

近期國內期信產業的另一個亮點即是ETF期信基金,以2015年爲例,年初整體規模僅新臺幣22億,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整體規模大幅成長到新臺幣120億,足足有5倍之多,這還不包括未來可能發行的槓桿型及反向型的期貨ETF,商品類的期貨ETF爆發力可見一斑。再者,有別於證券投信體系,商品類期貨ETF無法使用實物合成,僅能依賴期貨合成,將來的期信產業將更多元,更具成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