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王胰臟癌難發現 臺大首創AI輔助偵測 2徵兆是重要線索

癌王胰臟癌難發現,日常2徵兆是重要線索!透過AI輔助也能早期偵測。(示意圖/Shutterstock)

資深藝人巴戈日前因胰臟癌病逝,享年67歲。胰臟癌難發現難治療,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有「癌王」之稱,醫師提醒,體重莫名減輕及50歲以後發生糖尿病是胰臟癌重要線索。而隨着AI輔助偵測胰臟癌技術問世,助攻早期發現,治療方法進步也爲患者爭取延長生命。

臺灣每年胰臟癌發生人數大約2,500~3,000人,與其他癌症相比不算多,但八成五病人確診時已擴散轉移,5年存活率不到10%。依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2020年我國胰臟癌死亡人數2,450人,在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排名第7,死亡人數逼近發生人數,讓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近年死於胰腺癌的國內外名人還有世界知名男高音帕華洛帝、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體育主播傅達仁、聯安診所創辦人李文雄、名嘴劉駿耀、女藝人李麗鳳等。

臺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義大醫院副院長林肇堂指出,國內胰臟癌85∼95%爲胰腺癌,預後差、複發率高,「癌王」指的就是這種胰臟癌。其他胰臟惡性腫瘤有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管內乳頭狀黏液癌、黏液性囊狀腺癌、實質僞乳頭狀腫瘤等,屬於罕見的胰臟腫瘤,但預後比較好。

●難發現難治療 預後最差的癌症

「胰臟癌是醫界永遠的難題,」林肇堂指出,胰臟癌的難,一是早期診斷難,病患確診時往往已中晚期;二是複發率高治療難。除了早期病患有機會切除腫瘤保命,中晚期難治癒,治療旨在延長存活時間,可說是預後最差的癌症。

林肇堂指出,手術切除是目前最有機會治癒胰臟癌的方式,不過臨牀上高達85%病患確診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即使15%有機會開刀的病患仍有80%術後會復發。不少病患看似早期可以開刀,但術後發現癌細胞早已轉移其他器官。

胰臟癌分四期,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廖偉智說,腫瘤侷限於胰臟不超過4公分爲第一期;其餘依散佈淋巴節的數量、是否侵犯血管,以及轉移程度劃分二、三、四期,胰臟癌早期通常是指第一期,還能開刀乾淨清除腫瘤,獲得生機,但只有少數病患能幸運早期發現胰臟癌。

●胰臟癌爲什麼難早期發現?

胰臟癌爲什麼難早期檢查出來?「沒有明顯危險因子、早期沒有特殊症狀或根本無症狀,以及欠缺有效篩檢工具,都讓胰臟癌難早期發現。」林肇堂說,

林肇堂說,目前已知的明確危險因子就是直系親屬曾罹患胰臟癌,但跟家族史有關的胰臟癌僅佔約10%。另一個胰臟癌危險因子是有慢性胰臟炎病史,尤其找不到原因的胰臟炎,可能是早期胰臟癌阻塞了主胰管,造成胰臟發炎。

不良生活習慣中,吸菸是胰臟癌最主要的風險因子,全球約有21%的胰臟癌與吸菸有關,因爲菸草中的致癌物會增加基因突變的機會,研究發現隨着煙齡與煙量增加,罹癌風險也會增加;喝酒也是胰臟癌風險因子,「酒對胰臟的傷害也很大,愈年輕愈早開始喝酒,日後罹患胰臟癌的機會越大,」林肇堂解釋,因爲長期喝酒會讓胰臟一直髮炎,胰臟細胞在被破壞及再生的過程中,可能基因重組出現致癌基因。

胰臟癌早期幾乎無症狀,病患即使不舒服也很容易被誤認是腸胃道的毛病而忽略。只有長在胰臟頭部的胰臟癌,因阻塞總膽管造成黃疸,在病患因黃疸就醫時有機會早期發現,長在胰臟體部及尾部的腫瘤幾乎沒有症狀,等到腫瘤大到侵犯神經或其他內臟,病人顯現症狀時已經中晚期。

●體重莫名減輕、50歲後血糖飆高及糖尿病 可能是胰臟癌先行症狀

林肇堂及廖偉智指出,除了家族史及胰臟炎是比較明顯的危險因子,也有病患可自行留意的線索,一是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二是50歲以後突然出現高血糖及糖尿病,都可能是早期胰臟癌的先行症狀。

1.體重減輕:

林肇堂談表示,多數胰臟癌患者都有體重減輕的情況,原因是腫瘤會分泌一些物質改變病人的代謝,掠奪病患身體裡的營養。很多癌症在末期會出現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但胰臟癌的特性是,在腫瘤還很小的時候,患者就可能會出現體重不明原因減輕。

2.晚髮型糖尿病:

「我們注意到不少胰臟癌病人有高血糖問題,有的甚至年紀大了才得糖尿病,很特別。」林肇堂說,成人型糖尿病平均在40歲到45歲發病,但胰臟癌患者卻是50歲以後,甚至更「高齡」,60幾、70幾、80幾歲纔出現糖尿病,而病患並沒有家族糖尿病史。推測是胰臟癌分泌某種物質影響血糖,導致血糖值急遽上升,進而引發糖尿病,因此年過50血糖突然飆高甚至發生糖尿病,最好就醫仔細檢查。

廖偉智長期研究胰臟癌與糖尿病的關聯,發現胰臟癌誘發的糖尿病大概在其他症狀出現的前一、兩年就會發生,病患除了出現糖尿病,大多也同時出現體重下降、肌肉流失的症狀,因爲腫瘤分泌的物質影響病人的代謝,使肌肉細胞沒有辦法在胰島素刺激下正常的攝取葡萄糖,造成血糖上升、肌肉流失及體重下降。「研究顯示,這一類病人在糖尿病開始出現時,腫瘤都很小,有很高機會根治。」

此外,林肇堂提醒,胰臟癌引起的上腹痛位置接近胃部,通常是飯後痛,類似悶痛,與其他腸胃道疾病引起的腹痛類似,目前醫學對一般胃部疾病的治療效果相當好,如果就醫後腹痛沒有改善,建議詳細檢查,確認是否胰臟癌引起。而胰臟癌引起的腹痛也可能會從前面跑到後背,背部疼痛時病患身體前彎比較舒服,晚上躺平睡覺則痛得更厲害,也是可以留意的胰臟癌徵兆。

●胰臟癌如何檢查出來?

目前胰臟主要檢查工具爲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但兩種檢查都有侷限之處,林肇堂指出,胰臟位在腹腔深處,前面有胃及十二指腸擋着,照超音波容易被腸氣阻擋,很難照清楚;電腦斷層雖然照得出腫瘤,不過小顆腫瘤在肉眼判讀時有遺漏之虞。

最有效確診胰臟癌的工具是內視鏡超音波,利用前端載有超音波探頭的特殊內視鏡,由口腔伸入胃或十二指腸,詳細評估一牆(胃或十二指腸壁)之隔的胰臟,偵測胰臟腫瘤的敏感度高於其他檢查,當臨牀症狀或是其他檢查懷疑有胰臟癌但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無法確認,內視鏡超音波可提供更確定的資訊。只是內視鏡超音波屬於侵入性檢查,不可能拿來做初步篩檢工具。

血液檢查中的CA19-9腫瘤標記常用來評估是否有胰臟癌風險,但CA19-9值只有一部分晚期胰臟癌纔會升高,而且大腸癌、攝護腺癌以及一些非惡性疾病如肝臟水泡、腎臟水泡、子宮內膜異位症等也會升高CA19-9值,只能做爲參考。

「研究指出,當胰臟癌腫瘤超過2公分,大多已經擴散。」廖偉智說,「容易擴散是胰臟癌的特性。擴散有兩種,一是腫瘤局部侵犯周邊神經、淋巴、血管;一是遠端轉移,胰臟癌的細胞容易進入血管,擴散轉移到其他器官。」也因爲胰臟周邊很多重要血管,當腫瘤大到侵犯血管,已難以開刀切除。

內視鏡超音波偵測胰臟腫瘤的敏感度高於其他檢查,是最有效確診胰臟癌的工具。圖爲林肇堂(右一)爲病患進行內視鏡檢查。(圖片來源 / 林肇堂、康健雜誌提供)

「研究也發現,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大約40%未能在電腦斷層檢查被發現,」廖偉智說,因爲腹部有很多器官,一個病人一次電腦斷層檢查大概有500張影像,每張影像裡有超過10個器官與構造,太多細節要注意,但腫瘤可能只顯現在其中一、兩格影像中。一位醫生每天至少判讀10名病人,有如大海撈針。

臨牀上不少病人已經出現症狀,但電腦斷層上看不到胰臟有腫瘤,選擇觀察追蹤,3個月後再做一次電腦斷層,「別的癌症或許有下一次機會,但胰臟癌病患可能只有一次機會,3個月之差,腫瘤就可能從小於2分公長到大於2公分,病患從原本有不錯治癒機會,變成治癒機會低而且預後差。」廖偉智看了不少從其他醫院轉來的這樣病人,扼腕感慨。

●早期發現可保命 臺大發展AI輔助偵測胰臟癌

鑑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胰臟癌保命唯一之道,也爲了解決檢查不易的困境,臺大醫院與臺大MeDA Lab實驗室聯手研發AI輔助偵測胰臟癌工具「助胰見」,藉助AI輔助補強人眼判讀電腦斷層影像的侷限,是全球第一個胰腺癌自動判讀AI模型。

臺大團隊以臺大既有的胰臟癌病人電腦斷層影像測試,正確率高達92%,再與健保署合作用全國性資料驗證,正確率也達91.1%,更令人振奮的是,臨牀上人眼判讀出小於2公分腫瘤的偵測率大概60%,助胰見提高到85%,是很大的突破。「希望今年取得食藥署醫材許可,正式用於臨牀診斷,」廖偉智強調,AI只是診斷輔助,不是用來取代醫師,最後的診斷還是要由醫師進行。

「助胰見」判讀電腦斷層影像1分多鐘即可知道結果,電腦螢幕上左右並列原始影像及AI偵測結果,AI會標示出病人胰臟癌的可能性及相對位置,供醫師對照診斷。他強調,AI判讀不會增加檢查風險,「所以只要有做腹部電腦斷層,無論理由是什麼,都是一個篩檢胰臟癌的良機,」或許就能偵測出早期胰臟癌,救自己一命。

●積極治療可延長存活並改善生活品質

胰臟癌治療方式主要爲開刀及化療,但常有病患得知罹患胰臟癌,宛如被宣判死刑般放棄治療,尤其排斥化療,廖偉智說,病人常有兩個迷思,一是「化療生不如死,寧願好死也不要歹活」,二是「既然不能夠治癒,化療有什麼用?」都是不正確的。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廖偉智與AI判讀電腦斷層影像的顯示畫面,電腦螢幕左右並列原始影像及AI偵測結果,AI會標示出病人胰臟癌的可能性及相對位置。(圖片來源/康健雜誌提供 陳德信攝影)

「現在的化療藥物跟過去相比,副作用輕很多,而且胰臟癌的化療大多是門診化療,病患一個禮拜門診一次接受藥物治療。」罹患胰臟癌卻拒絕醫療,腫瘤惡化後病患往往相當痛苦,常有胰臟癌病患確診時只有黃疸症狀,內視鏡引流後病患覺得自己身體狀況無異了,不再治療,「但不治療,其他症狀很快就會一個一個出現,兵敗如山倒,病人常常那時候纔回來問醫生現在可不可以開刀?能不能化療?都已經太晚了。」

廖偉智說,的確有病患確診時已經末期,連比較輕微的化療副作用都無法承受,但如果病人身體狀況許可,甚至體力還不錯,「我們會建議積極化療,就算不能治癒,但治療可以延長生命,也可以減輕痛苦,在剩餘的存活期間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何況化療還能爲原本不能開刀的病患爭取到開刀機會,「放棄治療是很可惜的事情。」

胰臟癌手術權威、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田鬱文也表示,以臺大醫院而言,現在大概有30%的第三期不能切除的胰臟癌病患,在化療後可以開刀,開完刀配合後續治療大概也有25%~30%的病患有機會長期存活,「臺大醫院胰臟癌病患5年的存活率從4%增加到10.5%,就是很多以前沒有機會開刀的病患現在可以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