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既得利益者的讓利,成就羅馬五百年霸業,爲何其他國家不效仿

並星標我們

最近這兩年關於既得利益者這個話題非常火熱,但是我發現很多人談到這個羣體的時候都喜歡從道德上批判他們。其實人哪有什麼自由意志,人的思想都不過是被所屬的利益關係控制的產物罷了。換作任何一個窮人處於他們的地位,都一樣的頑固。所以跟道德是沒關係的。他們是開明還是頑固,完全取決於利益關係。要講透這個道理,得回到羅馬城。

一、羅馬的變異

這故事還得從公元前509年的古羅馬說起。這一年,古羅馬貴族發起暴動,驅逐了暴君塔克文。這塔克文本是靠篡位起家的,在位期間那是橫徵暴斂,殺戮無度,讓人們見識到了皇權獨裁最可怕的一面。

暴亂後的貴族對此仍然是心有慼慼,再加上塔克文篡位出身,也沒有合適的繼承人選,貴族之間也沒有哪一家可以讓所有人服氣的。於是這些人一拍腦門,決定以後再也不立國王了,國家大事就由我們幾家貴族商量着來。

如果把人類文明比作一個生命體,羅馬的這個共和制就是一次變異。因爲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王權政治纔是最普遍的形態呀!正是這次小小的變異,讓古羅馬相比同時代的其他王國,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

其實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一次這樣的變異。

那是在公元前841年,周朝首都貴族發起國人暴動,驅逐了周厲王,事後王位處於空缺狀態長達14年之久。而在這14年間,國家大事由周朝貴族共同決策,史稱共和執政。

羅馬這套體制翻譯成漢語,之所以叫共和制,正是來源於此。只不過中國這次變異很快就被抹殺掉了,因爲周朝再次迴歸到了王權政治的路子上來。而羅馬的基因變異卻得以延續,並且持續了500年之久。

要知道,共和制相對於王權專制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由於缺乏一個能夠鎮的住場子的話事人,各家貴族極有可能會因爲爭權奪利,而陷入無休止的扯皮中,結果導致國家力量渙散,進而在激烈的文明競爭中被淘汰掉。這也正是共和制在古代社會很難存活的原因。

二、王國的變法

那這些羅馬貴族是怎麼讓共和的果實保留下來的呢?共和制在效率上比不上王權專制,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怎麼改都改不了的。既然效率比不過人家,那就只能在增量上面下功夫。

巧了,當時羅馬就有這個條件。

在古羅馬王國時代,曾經有過規定:國人按照財產多寡劃分成五個等級。每個等級分爲若干個百人隊,全國加起來一共有193個百人隊。也就是說,當時的古羅馬可以徵兵19300人,而這19300人中,大多數都是由平民組成的。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看來,這個數字自然是沒什麼了不起的,可大家要知道那是在公元前6世紀啊,同時代領土數十倍於他的春秋五霸,舉國之兵也不過3萬—5萬而已。

在那個時代,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打仗都是貴族的事,所以能徵發的兵員很有限,羅馬把平民納入戰爭體系,可謂是開天闢地的創舉啊。這條政策是後來古羅馬能夠從一個城邦起家橫掃天下的根基所在。

既然平民參與了戰爭,那就必定要給平民讓出一些利益吧?如果平民還是像過去一樣當牛做馬,那給羅馬做牛馬跟給其他部族做牛馬有區別嗎?人家有什麼理由給你賣命?

當年制定這條政策的,就是被暴君塔克文弒殺的那位先王。老王上之所以制定這一條政策,那是因爲引入平民之後,王權會得到增強。這跟我國戰國時期那些變法是一個道理。塔克文之所以有資本當暴君, 也是因爲先王給他留下的王權足夠強大。

三、貴族的妥協

可這條利國利民的政策對貴族是沒好處的,權力的蛋糕就這麼大,泥腿子多分一些,他們就要少分一些。所以等推翻了塔克文後,他們馬上就開始反攻倒算。貴族老爺們規定:平民還可以像過去一樣參加戰爭,但是戰爭所掠奪的土地財富都歸貴族所有。

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嘛?你這麼搞,平民還有什麼動力爲你打仗賣命?

當時古羅馬周邊城邦林立,危機四伏,這無異於是自毀根基啊!所以,這套政策實行的15年裡,古羅馬屢戰屢敗,最後鬧到連兵都徵不上來的地步。

不僅如此啊,在連年累月的戰爭中,貴族政府由於老打敗仗,無法靠對外掠奪財物來償還債務,導致他欠了人家一屁股的債。

那這些債務該怎麼還呢?當然不能讓尊貴的貴族老爺來還,羊毛還得出在羊身上。於是,元老院只好含淚加重百姓稅負。於是,百姓沸反盈天!

公元前494年,羅馬的仇敵沃西人聯合周邊兩支部族圍攻羅馬城。當時百姓都不願意參軍,光憑貴族手上的人馬根本打不過,羅馬城危在旦夕。

爲了挽救危局,羅馬的領導人馬尼烏斯挺身而出,靠着三寸不爛之舌,磨破了嘴皮子,才堪堪安撫住了百姓的情緒。

人民表示可以答應參軍作戰,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元老院要自己消化那一屁股爛賬,不能把負擔壓在百姓頭上。

馬尼烏斯把百姓的話傳達給元老院後,貴族們竟然死活不肯答應這個條件,把既得利益階層的頑固性展現得那叫一個淋漓盡致啊。

羅馬貴族這種不見棺材不落淚的行爲徹底惹怒了平民,老百姓當即也不客氣了,他們直接把軍隊撤到了城外的聖山上,把羅馬城給讓了出來,愛誰誰吧!

眼見泥腿子要破罐子破摔,這下子城內的貴族可就慌了神啦,沒有老百姓的保護,就他們那點人能頂什麼用啊?元老院連忙派人跑到聖山上,表示債務什麼的都好商量,求你們趕緊回來吧。

眼見貴族妥協,平民軍隊也開始陸續回防羅馬城,最後成功擊退了外敵入侵。

經過這次教訓後,羅馬貴族也認清了平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份量,他們忍痛放棄過去那種“既要、又要、還要”的癡心妄想。貴族們不僅在債務問題上做出了讓步,還允許平民在本階層選出兩名保民官,保民官有權否決元老院對平民階層一切不利的提案。除此之外,以後戰爭所獲得的土地和財產,平民和貴族也要像以前一樣按相應的比例分配。

這些政策在那個時代可謂是超前的。正所謂國予民利,民予國心,羅馬貴族這次重新分配利益,在把百姓重新納入戰爭體系的同時還把他們納入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百姓爲國而戰,就是爲自己而戰,那自然是幹勁十足。

如此一來,羅馬這套制度不僅相對於其他城邦能夠徵發更多的參戰人員,而且這些參戰人員還積極性爆棚,他要是不成功,那纔是天理難容啊。

四、爲什麼羅馬是獨一份?

既然羅馬體制這麼好,那爲什麼周圍的其他城邦就不能效仿一下呢?

這就得扯回既得利益者爲什麼能讓渡利益的話題上了。其實像羅馬貴族這種情況是很罕見的。我們在歷史上更常見到的情況是,既得利益階層在兵臨城下的時候,也死死攥住自己的利益不放手,哪怕最後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

比如明朝末年的時候吧,人家李自成都快打到北京了,崇禎皇帝爲保大明江山,搞起了一次大募捐。結果呢?朝廷官員一個個哭窮。皇帝求爺爺告奶奶最後才籌集了20萬兩。可後來李自成從這幫傢伙身上足足榨出了7000萬兩啊。

我們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總是很不解他們爲什麼這麼摳門,但凡能拿出700萬兩給崇禎皇帝,也不至於最後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啊。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雙輸的局面,是因爲既得利益者的興衰榮辱,並不是與王朝綁定在一起的。

他們心中有自己的一套算盤,在這些既得利益者眼裡,江山是皇帝的,不是他們的。他們是職業經理人,誰來都得靠他們治天下。江山沒了,我大不了換一個老闆打工嘛!再不濟,我還可以帶着這些貪來的錢財潤出去嘛!你說,我有什麼義務爲老朱家的江山去毀家紓難呢?

自古以來,這羣貴族和官僚都是蛀空國家根基的罪魁禍首。他們把王朝蛀空之後,可以不負任何責任,而由此造成的後果則由皇帝與平民承擔。所以哪怕到了王朝滅亡的地步,他們也不會吐出一絲一毫的利益。共和之前的羅馬貴族階層同樣也是這個想法。國是國王的國,國滅了,我大不了換一個效忠對象就是了,我的領地和財富是不會受損害的。這種權責錯位是每個家天下王朝從孃胎裡帶出來的先天頑疾,治不好的。

要想解決這個不世難題,就一定要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跟國家利益死死綁定在一起。惟其如此,他們纔會在國家危亡的時候讓渡利益。

而當年的羅馬,就是陰差陽錯地做到了這一點。塔克文被趕走之後,貴族階層成爲國家的主人。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立場和思想會隨着地位的變化而發生一些微妙的轉變。這些人一旦嘗試過當家做主的滋味後,你再讓他們去伺候什麼別的國王,他們就不太樂意了。在他們看來,國是我們自己的國,國亡了就是我虧了,所以爲了保護自己的東西,而讓渡一些利益,也是可以接受的。這種地位變化帶來的思想轉變,是羅馬貴族願意讓利的一個重要前提。

試想一下,如果塔克文還在,就算敵人兵臨城下,他們也不會讓給平民階層讓渡哪怕一毛錢的利益。大不了換個主子伺候嘛!

回到最初那個問題,爲什麼各國學不了羅馬?主要有兩個難點:第一,你要先進行一波變法,把平民吸納進戰爭體系裡頭,可這種舉動有損貴族權力,王權容易被反攻倒算,因此變法需要大無畏精神。光是這一關,就足以淘汰80%的選手了。第二,就算剩下那20%的國王真的做到了,他們還得先把自己的命給革掉,把江山讓給貴族去坐,讓貴族們跟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可這可能嗎?國王們寧願帶着自己的國家走向覆滅,也不會這麼幹呀。

所以說,羅馬共和國的成功,那真是萬中無一的機緣啊!

文史君說

羅馬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味地從道德上譴責既得利益者不顧大局是不現實、不公道的。唯有設法解決私天下帶來的權責錯位問題,把既得利益者跟國家和平民的命運死死捆綁在一起,纔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德)特奧多爾·蒙森:《羅馬史》,商務印書館,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歡迎關注浩然文史的視頻號哦↓↓↓↓↓↓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

分享、在看、大拇哥

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