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縣域優質高中羣的生長之路

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往往會對周邊的中小城市形成降維打擊。距離省會長沙僅一個小時車程的縣級市瀏陽,教育面臨極大的生源及師資流失壓力。

但這個人口大縣卻交上了一份讓人驚豔的成績單:生源充裕,本地生源非但沒有流失,近10年還吸引了7000名外地生源前來求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尤其是高中教育突出,全市興辦了20所普通高中,形成了3所省示範性高中,1所享受省示範政策高中,8所長沙市示範性高中牽頭的優質高中羣……

瀏陽教育,靠什麼實現了反“虹吸效應”?

28年前,瀏陽爲何要打破市一中的招生特權?

打開瀏陽市第一中學2023年的招生名單,968名學生來自全市54所初中,其中有全市中考的第一名,也有第3721名。

瀏陽實行的是“劃塊招生+指標到校”中考招生方案,省示範和享受省示範政策的4所高中採取指標到校政策進行招生,其他高中採取劃塊招生。以瀏陽一中爲例,招生指標100%分配至各初級中學。哪怕是最偏遠的農村學校,也有進入市一中的名額。

說起招生,瀏陽一中校長蘇飛躍笑了:“一中招生不掐尖、不搶生源,每年都是教育局出名單,我們按‘單’錄取。瀏陽人都知道,省示範高中校長手裡一個名額也沒有,孩子上學也不用找校長。”

這樣的招生方案,在今天看來也許並不稀奇,但瀏陽的改革卻始於1996年。

把最優質的學生送到一中去,曾是過去多年人們的共識。20多年前的瀏陽也是如此,一中老校長袁章軍回憶道:“以前不僅能提前招生,一中看中的任何一名教師,都可以直接調任。”

而從1996年起,瀏陽一中的“特權”就消失了,這又是爲何?

“爲了避免一中‘一家獨大’。”瀏陽市教育局副局長蘇啓平說。當時,瀏陽正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畢業生猛增,高中學位卻未及時跟上。資料顯示,瀏陽當年全市26.5萬名學生,只有1.1萬名高中生,升學比例比考大學都低。瀏陽教育要發展,就必須不斷擴大規模,提高高中入學率。要興辦更多高中,就必須把一部分優質生源從一中分流出來。

這項改革在當時引起不小的爭議,反對者擔心因此拉低了一中的升學率,但改革者決心走全市高中優質協調發展的路子。瀏陽地域廣闊,如果一中“一家獨大”,必然會出現城區高中人滿爲患、鄉鎮高中“吃不飽”的窘境。此後多年,這項改革一直被瀏陽人“咬牙”堅持着。

如果說,面向全市的“指標到校”給瀏陽的省示範性高中招生劃定了新規則,那麼“劃塊招生”政策則保證了其他高中的有序招生。

瀏陽的其他高中對應片區內的3—4所初中招生。同時,鄉鎮中學還可以面向城區學生徵集志願。這樣一來,雖然有些學校地處偏遠,但有政策“兜底”,他們從來不擔心招不滿學生。

“瀏陽的制度設計給了高中最大的起點公平,也激發了每所高中的好勝心。畢竟分配給同類型高中的生源都差不多,學校的質量如何,看的就是學校怎麼管理和老師怎麼教學了。”瀏陽四中黨總支部書記徐凱說。

經過28年的發展,瀏陽人收穫了改革成效:從質量看,全市有3所省示範性高中,1所享受省示範政策高中,8所長沙市示範性高中,優質高中數量在區縣層面遙遙領先,且覆蓋了市域的東南西北。從規模看,20所普通高中發展規模大體相當,在校生人數平均不到1700,既沒有“超級中學”,也沒有“微型中學”。

招生改革改變了瀏陽高中的教育生態,也改變了學生的命運。2023年被清華大學錄取的王龍,家住澄潭江鎮渠城村。中考時,他就是憑藉“指標”從山下中學進入了瀏陽一中。他說:“如果不是在瀏陽讀書,我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一中,更沒有機會考取清華大學”。

202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瀏陽現有在校學生(幼兒)共27.4萬人,按照148萬人口推測,生源基本沒有流失。不僅如此,近10年來,瀏陽還吸引了超過7000名外地生源前來就讀。

把優秀生源分流到各高中,教學質量能否保證?

生源質量均衡、生源數量保證,這兩點爲瀏陽的高中學校提供了一個公平的起點。但要整體提升高中學校教學質量,還有一系列的難題要解。

首先,高中學位從哪裡來?1997年,瀏陽提出了規模翻番、學生翻番、教師翻番的“高中翻番工程”。一時間,瀏陽域內的高中開始大規模擴建。面對“少師資、少房子、少經費”的現狀,瀏陽拿出了超常規手段:財政吃緊,就千方百計鼓勵學校自籌資金;工程趕進度,市國土局就先劃再批……

1999年,瀏陽的高中招生人數從3000餘人增加至7000餘人,率先實現生源數翻番;2002年,隨着瀏陽一中、瀏陽市田家炳實驗中學、瀏陽三中等學校新改擴建工程的竣工,瀏陽高中教育規模已整體實現翻番。

其次,學校建起來,還要有好老師才行。人從哪裡來?人來了,能不能留住?留住了能不能教得好?20多年來,瀏陽爲了引進人才,拿出了“真金白銀”。

當時的分配政策規定,所有師範畢業生必須回戶籍所在地任教。市教育局領導趕到省教育廳求援,最終得到了省教育廳的批覆,允許瀏陽招聘外地師範畢業生。

爲了增加外地教師來瀏陽任教的吸引力,瀏陽給予外地本科學歷教師一次性安家費5000元,專科學歷教師安家費3000元,“高中翻番工程”期間一共引進了1000多人。

從2012年“5358人才工程”,到2017年“專業英才千人計劃”,再到2022年“人才強市百千萬工程”,人才引進政策不斷升級。“專業英才千人計劃”明確,全市計劃每年引進專業英才50人,按全日制博士生10萬元/年、研究生3萬元/年、本科生1萬元/年的標準,發放租房和生活補貼;在瀏陽落戶且爲首次購房者,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1萬元的購房補貼。僅2018至2019年期間,瀏陽市高中階段就有119名新教師被認定爲專業英才。

解決了高中的學位、師資問題後,就又回到了生源問題上。高中學校要想進一步提升質量,不僅需要“分配”到優秀生源,還需要培養更多優秀初中畢業生。

2010年,瀏陽提出“高中帶初中促小學”的理念,督學責任區制度相應出臺。自此,高中有了督學責任區。由片區內在任或退休的高中學校班子成員擔任督學組長,配備3至5名專職督學,定期對下轄的中小學校進行督導。

春日的清晨,山下中學副校長劉燕輝早早就候在校門口,等待瀏陽二中黨總支部書記肖敏率領的督學團。山下中學只有6名語文教師,人數少導致教研活力不足,教師在業務發展上很受限制。肖敏就把二中的語文名師帶到山下中學,與初中老師一起分析教材、梳理學科知識點。“今年,我們準備在每所對應的初中都建設兩個學科工作坊,實現初高中教研一體化。”肖敏說。

14年來,“高中帶初中促小學”的理念已經成爲瀏陽教育人的共識。每個督學責任區都有自己的“高招”:四中督學責任區開設德育論壇,助推特色課程建設;十一中督學責任區通過“督學工作微分享”“互聯網+督導”等創新方式,精準提升片區內每所學校的辦學質量……

如今,瀏陽的高中質量整體上了一個新臺階。當初反對將優秀生源分流的家長,看到家門口的好高中,終於笑了。“守着家門口的好高中,誰還願意到縣城去租房陪讀啊?”瀏陽市大瑤鎮南陽村村民李倫家說。

如何激發20所普通高中不斷向前的新動能?

瀏陽地處湘贛接壤的山區,縣域面積超5000平方公里,人口近150萬,全市普通高中達到20所。當地教育局希望,找到激發不同層次高中不斷向前的新動能。

還是在1996年,考慮到客觀存在的生源片區差異性,爲引導生源均衡流動,促進所有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瀏陽開始實施“以入口看出口,從起點看變化”高中學校質量評價方案,並堅持至今。

瀏陽高中的質量評價是“算”出來的。每年高考結束後,市教育局會將全市畢業生的入口成績(即中考成績)與出口成績(即高考成績)進行比對,通過公式算出每所高中的“增值”分值。再綜合考量體藝、心理健康、思想教育等特色發展的加分項,最終得出高中質量的評價結果。實施這種評價方式的第一年,瀏陽十一中就成了高中學校考覈的第一名。

在瀏陽五中黨總支部書記劉朝柏看來,“增值評價”體現了真正的公平。“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個分數來衡量不同生源、不同基礎的學校。‘以入口看出口,從起點看變化’增值評價,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一個好政策可以激發學校的無限潛力。28年來,瀏陽的高中都鉚着勁,今年我“奪魁”,明年他“摘冠”,全市高中質量不斷攀升。2022年,在長沙市質量監測雙增值性綜合評價中,瀏陽市高考歷史類有一中、長郡·瀏陽、四中等學校綜合排名進入全市前十;物理類有一中、八中、四中等學校綜合排名進入全市前十。

2023年,瀏陽市教育局再次升級評價標準,推動全市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這也是一條避免縣域內過多同質化學校無序競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瀏陽五中的藝術科技館裡,陳列着北斗三號衛星系統、大亞灣核電站等模型,農村孩子在這方小天地感受到科技創新的無窮魅力。學校還組建了“北斗”志願講解團,既宣傳科技知識,也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近年來,五中獲獎不斷,在2021年第二十五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學校獲得1金4銅,38項科技創新發明製作獲市級以上獎勵。五中的科創特色贏得了更多學生和家長的認可,社會美譽度不斷提升。

瀏陽三中開辦了全省首個高中國防教育特色班。國防教育班以“國家、責任”爲靈魂,採取專職軍事教官和文化班主任“雙線”管理、國防教育課和文化課“雙修”教學的模式。近年來,三中主動對接國內知名軍事院校,先後有30名學生考取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等重點軍事院校,15人被錄取爲飛行員,20餘名學生考取士官學校。

藝校的前身是瀏陽市第十五中學,一所位於城區的普通高中。在一中、田家炳中學這兩所省示範性高中的“夾擊”之下,學校曾經難以發展。2009年,藝校正式註冊,成爲瀏陽市唯一的公辦藝術學校。在新賽道上,學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學校一手抓專業發展,一手抓文化課質量,學生本科上線率從50%上升至95%,一批優秀學子被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知名院校錄取。

走進瀏陽的高中,學校特色日漸鮮明:一中提倡“溫潤教育”,田家炳中學發展心力教育,長郡·瀏陽有智慧教育,四中拓展傳統文化教育……

在瀏陽市教育局局長譚應啓看來,特色創建不僅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基石,更是學校品位提升的引擎。“有辦學特色的學校,會清晰地意識到該用什麼樣的理念去影響師生,從而促使師生的生命得到舒展、潛力得到發掘、個性得到彰顯。這應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譚應啓說。

-記者手記-

辦好高中留住“人”

本報記者 賴斯捷

1997年的瀏陽,在正式脫貧摘帽的“前夜”,完成了“普九”。但猛增的初中畢業生人數,與有限的高中學位,構成了一對“矛盾體”,“讀高中,比上大學還難”,讓瀏陽市委、市政府感受到了莫大壓力。

此爲顯性、當下的壓力,還有一種隱性、長遠的,源於瀏陽區位特徵的壓力——

作爲省會長沙下轄縣級市,對內要振興鄉村,對外要減輕省會的“虹吸效應”。瀏陽,該怎麼辦?

回望這20多年,瀏陽的路一直走得很堅定。其中,加強縣域高中建設,實現優質協調發展更爲關鍵。

1997年,以既緩解當前入學壓力又服務地方長遠發展的“高中翻番工程”,作爲與瀏陽經濟發展目標配套的教育目標,被正式提上日程。

20多年的持續投入,20多年的創新發展,瀏陽的高中學校,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得到顯著提升。曾經的“一位難求”已不復存在。瀏陽高中(含職中)毛入學率由不足20%到超過98%。2019年,繼“普九”後,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無論教育普及水平還是毛入學率,瀏陽都走在了前列。

走過20多年,崛起的縣中爲瀏陽鄉村振興、縣域發展留住了“人”這一核心要素。瀏陽也實現了從脫貧摘帽到全國縣域經濟和社會綜合發展百強縣第7位的超越。

當高中教育辦好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自然就留住了;當未成年人留住了,他們的父母,那些青壯年勞動力,自然也就留住了。

-改革者說-

打造全域優質高中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

湖南省瀏陽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譚應啓

一河詩畫,滿城煙花。瀏陽是一座在歌聲中長大、在煙花下閃亮的城市。“教育興則人才興,教育強則瀏陽強。”瀏陽曆屆市委、市政府以一以貫之的定力,始終堅持教育“四個優先”發展戰略,以打造全域優質普通高中爲總攬,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定期議教,邀請市人大、市政協定期視察教育,確保教育政策優先支持、教育項目優先鋪排、教育人才優先引進、教育資金優先保障,一攬子優先政策爲教育發展匯聚了強大合力。

1997年,剛剛完成義務教育“普九”工程的瀏陽,立馬面向高中教育發展提出了規模翻番、學生翻番、教師翻番的“高中翻番工程”。2005年,市政府再次主動作爲,將高中債務逐步承接、逐一剝離化解了5個多億。2017年,瀏陽提出“普及高中教育”,爲縣中高質量發展再添強勁動能。

近年來,瀏陽不斷健全以財政投入爲主、其他渠道籌措經費爲輔的多元保障機制,逐年加大對高中教育的財政投入力度。自2019年起,瀏陽本級財政按照生均1000元的標準撥付高中公用經費,實現了高中教育輕裝上陣、良性發展。近5年累計投入2.42億元,新改擴建高中階段教學樓等項目28個。

在20多年的投入保障下,經費不足導致的縣中辦學困難,在瀏陽得到了解決。瀏陽的高中學校,無論是學位供給還是硬件實施,都得到顯著提升。如今,高中教育已經成爲瀏陽的一張閃亮名片。

縣域普通高中是縣域基礎教育的龍頭,是促進縣域教育生態健康發展的關鍵,是教育服務鄉村振興重大戰略的基礎,也是當前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點。

未來,瀏陽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爲指引,大力推動縣域高中發展提升與發展縣域經濟、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全面推進縣域高中多樣化特色化優質化發展,用心用情擦亮縣中崛起的“瀏陽範式”,以瀏陽一域之光爲教育強省、強國戰略添彩。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15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張婷 賴斯捷 通訊員 潘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