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兩岸從「旅遊泡泡」開始吧

旺報社評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新冠疫情在全球進入第2輪高峰期,兩岸卻大體控制住了疫情的反彈,顯示兩岸不同的防疫體系都還相當可靠。北京因應「二次爆發」的快速反應和強大篩檢能力令人讚歎,臺灣望塵莫及,但臺灣接連闖過磐石艦羣聚感染與日本女學生無症狀感染事件,均能「虛驚一場」,民衆放心不少,端午連續假期出現密集觀光人潮。

兩岸都根據各自體制,探索出一套可以自如應對「常態化防疫」的SOP,應該可以有更大的自信,儘快恢復兩岸交通與人員來往。不過,後疫情時代兩岸交往,既存在技術問題,也面臨政治障礙,尤其在香港國安立法事件,中美關係發展高度不確定情勢下,更是困難重重。

大陸一直希望兩岸儘速恢復交流,也努力滿足返陸臺胞的需求,如廣州、東莞臺協以「點對點」方式打通「臺-港-粵」快速通道,簡化珠三角臺商返陸檢疫流程。臺灣民間對「解封」兩岸的呼聲一直很高,但中央防疫指揮中心都以「高風險」和政治考量一拖再拖。客觀評估兩岸當前政治氛圍,讓公部門坐下來談可能性幾近零,連陸生返臺都臨時喊卡,更奢談恢復兩岸客運規模、開放「小明們」返臺,更不必期待建立兩岸「快速通道」。

兩岸解封遙遙無期,更令人心急如焚的是,雙方都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契機,只剩下臺協、民間團體、熱心人士兩頭跑,還時時刻刻擔心自己變成「夾心餅乾」、處於兩頭不討好的尷尬境地。足以看見,選後兩岸關係已經產生「破窗效應」,民間交流不恢復、軍事對峙更頻繁、國共基礎漸瓦解……這纔是最危險的訊號。

從戰略高度來看,疫後恢復交流合作,是兩岸關係避免墜入危險深淵的「救命招」。國安高層應該明白,當兩岸交流「全斷」,大陸對臺「硬的一手」就更加沒有包袱,北京當局不斷「逆民粹」釋出希望延續ECFA的明確訊號,意在保護兩岸交流最後管道。其實,兩岸保留交流合作空間,對民進黨有利,否則「務實臺獨」的戲怎麼還演得下去?

兩岸恢復交往可從倡議「旅遊泡泡」開始。顧名思義,「旅遊泡泡」指的是疫情風險較低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爲恢復人員往來而採取的分階段、有限度的政策措施,如大陸主要一、二線城市和新加坡在6月初啓動的「快速通道」、泰國擬與多個國家商討遊客入境豁免強制檢疫的安排,都屬於「旅遊泡泡」。

兩岸之間完全有設立「旅遊泡泡」的條件,但卡在雙方互信不足,大陸不願意與民進黨政府協商,除了政治考量以外,民進黨政府防疫團隊對大陸防疫成績不放心,也是重要因素。不過,只要雙方有心,願意採取務實彈性的處理方式,問題還是可以解決,「旅遊泡泡」還是有機會在兩岸之間實現。

首先,有限度重啓「小三通」、推動金馬與福建的「旅遊泡泡」,應該可以作爲第一步。早在3、4月間,金門民衆就呼籲政府儘快恢復「小三通」,5月中旬金馬地方首長也表達期待。「小三通」屬中央職權,但兩岸之間以「閩臺協商」白手套模式,可以納入決策考量。大陸方面的衛健委、國臺辦等官員以顧問、專家名義加入福建(福州、廈門)方面代表團,我方陸委會、疾管署等官員同樣以民間身分加入金馬地方政府代表團,雙方以「兩門」、「兩馬」備忘錄形式重啓「小三通」,再由各自公權力機構完善配套、共同支持。

若「小三通」先行恢復、成效良好,那麼兩岸就應該重啓「小兩會」層級的協商,再輔以兩岸本就暢通的衛生部門訊息通報機制,就進一步恢復兩岸人員交往的技術性、事務性議題進行溝通。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兩岸「民航小兩會」仍然發揮了功能,至於「大兩會」海協、海基之間雖無直接往來,但也在臺協的溝通、穿梭之下,做成不少實事。截至目前,包括海旅會、中銀等在內的大陸公務性質駐臺機構仍然運轉,說明兩岸溝通還是有一定空間。

民進黨自詡在陳水扁任內,以「澳門模式」代替官方協商、迴避政治爭議,促成兩岸春節包機啓動。時過境遷,兩岸不可能回到15年前,但疫後恢復兩岸人員往來不涉政治、不觸及兩岸定位,但對緩解兩岸緊張有利,蔡政府應該拿出積極姿態,大陸也應樂觀其成。辦法總比困難多,從「小三通」、「小兩會」開始逐漸推動兩岸「旅遊泡泡」是可行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