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就業形勢分析:加大中小企業扶持力度,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2024年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一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爲5.2%,比上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2%,比上月和上年同月均下降0.1個百分點。

如何解讀宏觀經濟走勢下的就業數據?民營與國有部門的就業潛力有何結構性變化?當前經濟形勢下勞動糾紛爭議走勢如何?

近日,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聯合西南財經大學北京研究院、經濟與管理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社,在北京舉辦“2024年一季度就業形勢分析會”。

專家學者圍繞當前經濟與就業形勢、政府債務空間、民營經濟發展與就業促進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而系統的討論。

經濟與就業形勢整體向好但基礎尚待夯實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GDP較上年同期增長5.3%,增速環比加快0.1個百分點,超過市場的普遍預期。

與會專家對此給予了審慎樂觀的解讀,認爲我國經濟整體上呈現趨穩向好的勢頭。尤其是大規模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等穩增長政策取得明顯成效。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累計增長4.5%,較去年12月份加快1.5個百分點,其中設備工具購置投資增長17.8%;規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1.4%,較1-2月份和上年12月份分別加快1.0個、4.6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與會學者也明確指出,一些重要宏觀指標改善幅度不夠大,我國經濟持續改善的基礎並不穩固。

工業方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月份同比增長4.5%,增速較上月回落2.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一季度產能利用率爲73.6%,比上季度下降2.3個百分點。

消費方面,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1%,增速較上月下降2.3個百分點,連續第4個月增長放緩。

物價方面,3月份,CPI環比下降1.0%,終止了連續3個月的上漲勢頭。

就業方面,雖然3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較上年同期和上月均有所回落,但大多數與會專家表示壓力依然較大。

一方面,考慮到我國勞動力基數龐大,且就業市場越來越向城鎮集中,5.2%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仍然偏高。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息息相關,要想保持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失業率應儘可能保持在較低水平。有與會專家認爲,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下較爲理想。

另一方面,重點人羣特別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還在繼續積聚。3月份,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爲15.3%,雖與今年2月份基本持平,但較去年12月份上升了0.4個百分點;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歲勞動力失業率爲7.2%,較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自該指標公佈以來連續第3個月出現上升。

民營企業經營壓力加大

與會專家強調,民營經濟發展對於實現“穩增長”“穩就業”目標至關重要。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長期以來,城鎮新增就業集中在民營經濟部門。

截至2022年底,國有單位吸納就業5612萬人,過去20年累計減少了1000多萬人,占城鎮就業總量的比重從2004年的25%降到了12%;私營企業和個體吸納就業2.95億人,累計增加了2.4億人,占城鎮就業總量的比重從20%上升至60%。

不僅如此,民營經濟還具有更強的就業創造能力,是崗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經濟部門。

據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委會課題組測算,每新開設一家小微企業,將新創造3.4個就業崗位;每新創造一個就業崗位,國有企業需要投入300-500萬元,非國有大型企業需要投入50-70萬元,而小微企業僅需要投入不到5萬元。

與會專家進一步指出,過去兩、三年,國有企業在穩增長穩就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用工需求整體保持基本穩定,沒有出現大規模裁員的現象。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就業難主要在於民營企業經營難,活力不足,崗位創造能力下降。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陽表示,當前中小企業用工需求不振,青年羣體尤其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較大。從最新採購經理指數(PMI)來看,中小企業市場活躍度雖然有所提升,但從業人員指數仍處於較低水平。3月份,小型製造企業從業人員指數僅爲47.6,同比下降了1.8個百分點,較製造業整體水平還低0.3個百分點。

一般而言,企業經營狀況不佳,就會影響用工需求。與會專家建議,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破除不合理的限制,增強投資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資體系,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

民營經濟就業質量和勞動糾紛化解能力仍待提升

相比國有經濟部門,民營經濟部門就業質量偏低。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民營企業(不包括上市公司)僱員年平均工資約6.5萬元,僅相當於國有單位的一半,且存在加班費未合理發放甚至拖欠工資的現象。

民營企業違規靈活用工現象仍普遍存在,其中平臺企業的表現與其市場地位尤其不相稱。與會學者在市場調研過程中發現,電商、快遞、外賣等新業態中,大多數企業使用勞務派遣或業務外包的員工比例超過50%。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民營部門的就業質量與青年就業期待之間有較大差距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企業就業質量不高的表現之一就是企業勞動關係不和諧,法律執行不到位,爭議易發多發。近些年,隨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房地產、教培等行業調整,民營企業面臨較大壓力,加之小微企業佔比較大,自身糾紛化解能力不足,勞動糾紛案件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

2023年,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立案受理案件總數達到162.9萬件,較上年上升了10.6%。從企業性質來看,涉及民營企業的案件與民營企業的佔比基本一致,大約佔八成左右。從區域分佈來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六個民營經濟大省(市)案件總量大約佔全國案件總量的一半左右。從爭議類型來看,解除就業合同與勞動報酬爭議案件總量更大,社會保險和確認勞動關係案件增長更快,競業限制爭議近期成爲輿論熱點。

提升民營部門就業質量,既有助於增進勞動者福利,又可有效化解勞動糾紛,還有助於緩解青年就業壓力。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人口和就業研究室主任張冰子看來,實現上述目標需要企業、政府一起相向努力。其中,民營企業要切實承擔主體責任,增強規範用工意識,破除企業發展與員工福利對立的迷思,充分認識到創造高質量就業是自身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參與全球供應鏈的必然要求。相對於傳統企業,新業態平臺類企業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應該且有能力提供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對政府而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相關法規並確保有效執行,幫助企業分擔諸如生育等本應由社會承擔的成本,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堅決避免誰提供高就業質量誰吃虧的現象。

棉田集團董事局主席馬濤則聚焦於新質生產力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認爲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考慮法律、政策和社會資源等多個因素,在追求創新的同時應注重可持續發展,避免冒進和盲目跟風。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趙國昌教授提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政府需給予民營企業更多的幫助,才能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