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糾紛如何面對? 醫師共同撰寫《醫病大和解》

▲《醫病大和解》新書12日發表,西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詩應〈左〉、書田診所小兒科陳永綺醫師〈右〉、仁康醫療體系運長謝宗達出席座談。〈圖/記者謝承恩攝〉

記者謝承恩/臺北報導

你知道嗎?臺灣平均每天都有1名醫師被告!隨着醫療關係越來越緊張,訴訟案件也層出不窮。方舟文化12日發表新書《醫病大和解》,身爲作者之一的醫師李詩應、陳永綺夫婦,以及多位重量級醫師均出面呼籲,臺灣需要重健目前的醫病信任關係。

根據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的統計資料顯示,103-105年所接到的醫療糾紛諮詢電話,就多達2000通,陸續還有高達上千件的民、刑事訴訟案件。在臺灣的健保制度及醫療體系下,醫師除了忙着救人,還得上第一線面對急診室暴力病患家屬的哭嚎不只喚不回家人,還得面對後續訴訟,更是雙方精神上的傷害與消耗

那到底近年到底醫療糾紛爲什麼會發生的這麼頻繁?臺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王明巨表示,「溝通態度很重要。」醫師的天職是要讓病人解除痛苦、延長生命,但臺灣的醫學教育理面,並沒有在教導這一塊。王明巨調侃地說,「比起病人,我們更瞭解病毒藥物、技術,但對於病患真正需要什麼?能給他們什麼幫助?並沒有那麼瞭解。」

▲多位醫師站臺,期望臺灣的醫療環境更和諧。〈圖/記者謝承恩攝〉

奇美醫學中心林宏榮院長表示,臺灣過去醫療糾紛案件,都太強調民衆對訴訟權利的限制,事實上缺乏「修復式」的概念。單純走完法律程序,就算有賠償或是無罪,對於未來的醫療糾紛和社會關係並沒有太大幫助。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也提到,「我們每個人總有一天一定會當病人。」透過「角色扮演」醫病雙方纔能產生同理心,不管是醫療人員所受的訓練,還是家屬面臨徬徨,都是需要彼此互相體諒關懷。西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詩應表示,「先調整好心態,這個結才能打開,通常病患很難接受醫療疏失,如果能彼此靜下心來釐清過程,才能讓醫療品質提升。」

仁康醫療體系謝宗運營運長也談到,醫院在面臨醫療糾紛衝突時,除了賠償金外,也會造成醫療人員的流動和耗損,有很多問題可以透過關懷提早發現,就不要走到最後一步,院方也應扮演更積極的溝通角色。

書籍介紹】

《醫病大和解!:一起走出醫療糾紛的迷宮、重建醫病信任關係》/撰述: 李詩應, 陳永綺/ 出版社:方舟文化

100%同理溝通指導手冊,臺灣第一本以全案例解析醫療糾紛、尋求根本解決之道的專書,由多位重量級醫師聯合推薦,從醫療促進、衝突管理、敘事關懷、訴訟分析、爭議調解、家屬經驗法則角度,指引醫病雙方的溝通守則及態度,一起走出醫療糾紛的迷宮,重建信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