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才見人情冷暖 雨天擴大撐傘助廠商脫困

對此輸銀理事主席劉佩真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舉出兩個案例說明。其中一家是國內知名鋼鐵廠商原來向外商保險公司投保應收帳款保險,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商保險公司緊縮保險額度,降低該鋼鐵廠商的保險保障。這家鋼鐵廠商在原保險契約到期前,緊急向輸銀洽詢相關保險業務,希望能協助接續投保,讓其能獲得應收帳款無法獲得買主清償時的保障。在輸銀同仁努力下,最後終能簽訂保險契約,及時無縫接軌原保單生效。另該廠商在原先外商保險公司無法獲得保險額度的買主,經輸銀同仁多方蒐集買主徵信資料,交叉評估後,核予買主信用額度,讓該廠商在疫情中逆勢搶佔先機。

另一個案例是一家國內知名上市成衣公司。這家廠商爲歐美知名成衣品牌的代工公司,主要承接風險較高的賒銷交易訂單,其因資金規劃,會將手中所持應收帳款債權出售給商業銀行,然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商保險公司緊縮歐美成衣業的應收帳款保險額度,使得商業銀行購買該成衣公司應收帳款債權的意願降低,也使該成衣公司不敢貿然持續接單及出貨,造成該公司外銷營運大受影響,營業收入大幅降低,也不易取得資金融通;而這次則是應收帳款承購銀行緊急向輸銀求援,洽詢輸銀是否能投保歐美成衣產業相關買主,最後也獲輸銀放行核予買主信用額度,該重要關節被打通之後,不但廠商因而能解決營運資金問題,承購銀行債權亦能獲得保險保障,等於一次幫到廠商、商銀。

儘管在雨天擴大撐傘,使廠商的海外發展不致因保險公司「抽腿」而斷炊,但倘若和其他國家,包括美、日、韓、中等國家的輸出信用機構比較,其他國家的資本額多是輸銀的10幾倍,甚至最高達23倍之多,且相較於其他國家在銀行法中對於該國的輸出入銀行放款限額規範上,能作出相較於一般商業銀行差異化、豁免的規定,但國內銀行法對於輸銀在放款上限的規定,則完全比照一般商銀,授信業務經營可說受到極大的制肘。

舉例來說,輸出入銀行僅能以「代辦」方式,執行國家融資保證機制,主要就是因爲輸銀的資本額太低,受限於銀行法對單一企業的授信限額,對於動輒數十億或數百億的綠能案件而無法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