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失智威脅老年健康 醫師提醒「三動」不能少

董氏基金會邀請各界名人分享「獨享的快樂」秘訣,國民阿嬤譚艾珍(左起)、小李飛刀衛子云、退休老總江育誠、生活實踐家丁菱娟、時尚老人林經甫、整形教母林靜芸共同呼籲民衆爲中高齡生活做準備,樂享獨處而自在。(王家瑜攝)

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根據統計,臺灣65歲以上每10人就有1人罹患憂鬱症,每12至13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但容易被誤認爲「老化」而錯失治療先機。醫師提醒,可以從「日常」「情緒」「認知」三面向觀察長者身心症狀,並透過「身動」「腦動」「互動」遠離失智和憂鬱。

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增加,但不僅要活得久,還要活得健康快樂!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指出,隨着年齡增長,可能對生活變得越來越沒有信心,根據董氏基金會2016年調查顯示,71至80歲老年人中,12.4%有明顯憂鬱情緒且需要專業協助。

臺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指出,身體的孤獨和心裡的孤獨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即使獨居,心理上也可能不孤獨,反之亦然。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三個面向來觀察長者憂鬱,例如吃不下、睡不着、情緒低落、時常有負面想法、強烈罪惡感等。

而失智症同樣也需要早期介入預防,常見徵兆包括:洗澡或穿衣功能改變、多疑、焦躁、搭錯車、找錯錢等。蔡佳芬舉例,長輩以前煮菜很好吃,突然煮得不好吃了,老年人如出現類似的日常功能改變,就需要注意是失智症的徵兆。

張博雅強調,無論任何年齡,每個人都可能成爲照顧者,應及早學習並提升對年長者的照顧知能,關心身邊長者的情緒和身心狀態。蔡佳芬提醒,照顧是漫長的過程,照護者不要把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要勇於對外求助,避免成爲下一個罹病者。

蔡佳芬建議,照顧者可和長輩一起透過「身動」活動身體維持體能和肌耐力、「腦動」轉動大腦維持腦力並轉換情緒、「互動」與人維持連結互動避免孤獨,不僅能預防腦年憂鬱與失智,也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延緩失智病程。

董氏基金會也邀請各界名人分享「獨享的快樂」秘訣,國民阿嬤譚艾珍、飛躍羚羊紀政、時尚老人林經甫、整形教母林靜芸、小李飛刀衛子云、不老頑童王小棣、退休老總江育誠、生活實踐家丁菱娟、品味私塾創辦人王文敬共同拍攝全新系列短片,呼籲民衆爲中高齡生活做好準備,學習自我身心照顧,樂享獨處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