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與中美競爭 歐盟成員就清潔技術達成新協議

「欲與中美競爭」,歐盟就清潔技術達成新協議。(新華社)

據觀察者網報導,當地時間2月6日,歐盟輪值主席國比利時宣佈,歐盟成員國和立法者達成一項臨時性協議,擴大歐洲的清潔技術生產,範圍涉及到從太陽能和風能到碳捕獲等各方面,理由是歐盟面臨來自中方和美國的挑戰。

法新社分析,歐盟達成這一協議,是希望同中美兩國競爭-歐盟一方面希望減少對中國大陸的清潔技術依賴,另一方面在美國推出的《通膨削減法案》內含3690億美元清潔技術補貼後,歐盟也希望提高歐洲對於投資者的吸引力。

去年,因擔心美國的稅收抵免計劃吸引歐洲製造商離開,歐盟就已經宣佈了這一計劃。而同樣是在去年的8月和9月,先有前歐盟官員感嘆「歐洲太陽能已經輸給中國,風電產業可能也會如此」,後有歐洲太陽能企業發出「破產警告」,稱面臨到來自中國大陸的「激烈競爭」。

據報導,歐盟委員會希望,到2030年,歐盟使用的綠色科技產品中,至少有40%是由歐盟自己生產的。據悉,40%的這一目標,是去年3月歐盟發佈的《淨零工業法案》(NZIA)計劃中的一部分,該法案旨在支持歐盟到2050年成爲碳中和經濟體。

而如今,經過一整天的談判,歐洲議會議員和歐盟輪值主席國比利時就《零淨工業法案》達成一致。路透稱,該法案是歐盟努力確保自己不僅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而且在製造所需的清潔技術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的核心舉措。

該法案列出了包括核能以及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戰略性技術」。根據該法案,公開招標將以可能有利於歐洲企業的標準進行權衡,以對抗中國大陸和美國方面的類似舉措。此外,該法案還尋求確保企業能夠更快地獲得許可。

據悉,該法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歐盟國家和歐洲議會正式批准後生效。「最重要的是將投資帶回歐洲,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美國太陽能光伏板塊製造商Solar First的歐洲主管安雅.蘭格(Anja Lange)這樣表示。

法新社提到,獲得清潔技術並避免過度依賴進口技術,是歐洲希望做到的,許多人擔心,僅憑這項法律草案可能不足以改變這種情況。報導稱,中國大陸目前在太陽能行業佔據主導地位,歐洲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已多次請求布魯塞爾方面提供幫助,並宣稱中國是在「不公平競爭」。

業內人士稱,歐洲9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板供應是在中國大陸加工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是歐盟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進口夥伴。報導稱,歐盟已從俄烏戰爭的後果中吸取到痛苦教訓,這場戰爭讓其匆忙尋找俄羅斯能源的替代品。

一段時間以來,歐盟開始對華「去風險化」,對中國採取了更爲強硬的立場。去年9月,歐盟不顧德國等成員國的反對,執意對中方電動汽車啓動反補貼調查;中方指出,歐方此舉是一種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爲。如今,一些人又要求歐盟對中方的太陽能電池板展開另一項調查。

不過,負責制定綠色融資戰略的歐盟委員會金融專員梅雷亞德.麥吉尼斯(Mairead McGuinness)當地時間2月5日給這種論調「澆了一盆冷水」,她稱歐盟必須仔細考慮其行動的影響。「在能源轉型方面,任何可能的措施都需要與我們自己設定的目標進行權衡。」她在斯特拉斯堡的歐洲議會上這樣說道。

去年12月4日,總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T&E)發佈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歐洲汽車製造商只獲得了滿足到2030年銷售目標所需電動汽車電池關鍵原材料的六分之一,遠遠落後於美國的特斯拉和中國大陸的比亞迪,「這一情況凸顯了對綠色技術資源的爭奪」。

然而,正當歐洲將中方視爲「威脅」之時,拜登政府的《通膨削減法案》也對歐洲經濟造成打擊。

根據美國《通膨削減法案》,美國政府擬提供高額補貼,支持電動汽車、清潔能源等多行業的生產和投資,但其中多項補貼政策和稅收優惠僅面向美國本土企業或在美運營的企業。

事實上,美國這一做法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和以鄰爲壑的手段,其目的是「掏空歐洲」,逼迫歐洲製造業巨頭爲保住其在美國的巨大市場,而將在歐洲的生產研發及資金轉移到美國。這觸及到歐盟發展的根本利益,法德等主要歐盟國家其實已經看到。

作爲歐盟的兩大主要經濟體,法國和德國曾先後對美國法案表現出不快。法國總統馬克宏呼籲要「喚醒歐洲」意識到這個問題,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則批評美方政策等同於「從歐洲搜刮投資」,德國總理蕭茲更是警告,美方做法可能引發「巨大的關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