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給藍白合一次機會

(圖/本報系資料照)

原本有可能攜手合作的藍白陣營,卻因爲對民意調查結果「誤差範圍」認知差異,陷入僵局。而19日在誓師大會上柯文哲更說出:「未來會繼續用民衆黨總統候選人身分拚戰到底」,引起不少討論,甚至被解讀爲藍白合已經破局。

如果藍白破局的原因在民調「誤差範圍」認知差異,就要釐清究竟誰是誰非,否則即使未來幾天雙方再度達成合作協議,心裡也會有疙瘩。筆者以爲造成雙方歧見主要有三個問題:一、雙方以民調決勝負的協議究竟是什麼?二、民調如何計算勝負?三、誤差範圍究竟如何計算?

首先第一個問題,柯文哲自始至終的認知都是,「沒贏超過3%,就是沒有贏超過誤差範圍,就願意讓一分」,這與協議中的定義有落差。

第二民調如何計算勝負?侯陣營認爲應該「侯柯」與「柯侯」分別對「賴蕭」得到的支持度作爲評比的標準;但柯陣營認爲應該是「侯柯」贏或輸「賴蕭」的差距,與「柯侯」贏或輸「賴蕭」的差距兩者做比較。這是雙方各取對自己有利的部分,應該是無可厚非。

第三,誤差範圍究竟如何計算?在前面提過所柯文哲認爲的統計誤差就是3%,其實這是柯文哲的誤解,其實抽樣誤差是一個複雜的統計公式,樣本如果相當大時,一般我們會用簡化的公式:±1/√N,(N爲樣本數)來代替,通常民調公司使用1068個樣本,1/√N=±3%,意思是指民調得到的支持度是一個平均數,兩邊加減抽樣誤差纔是真正的支持度,也就是支持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區間」。這是柯文哲對民調結果與抽樣誤差的誤解。

柯文哲誤認爲支持度就是一個點,而不知道依據協議的「統計誤差範圍」,支持度是「一個區間」。另外,侯陣營也沒有所謂要求讓3%兩倍6%的問題,而是以統計學方法認定勝方區間最小值(46.13%)小於敗方的最大值(48.27%)就認定雙方平手,由侯得點。簡單的說就是柯侯組要由自己的平均支持度減一個抽樣誤差後,要贏侯柯組平均支持度加一個抽樣誤差纔算贏。

我要強調,從統計上侯陣營的計算方式並不能說是錯,但當朱、侯、柯和馬簽署協議時,我認爲柯文哲認定第三條協議就是讓3%,他完全沒想到這麼複雜的「統計陷阱」。而朱、侯、馬是否在事前就知道這是個「陷阱」呢?

不論這個民調陷阱是國民黨的故意還是無心,我認爲國民黨應該先從柯文哲與支持者的心理狀態瞭解着手,再去研究如何化解,用一句王金平說過的話:「換位思考」,侯陣營或國民黨真的要將心比心,用真心誠意化解柯陣營的不滿與憤怒。筆者認爲,最好的做法應該是不要再浪費時間爭論統計學、協議是否有陷阱,以及柯文哲是否不認協議就是缺乏誠信。

雙方趕快協議再做一次民調,以及確定比分的遊戲規則(包括到底比的是「侯柯」與「柯侯」分別對「賴蕭」得到的支持度?還是比「侯柯」贏或輸「賴蕭」的差距,與「柯侯」贏或輸「賴蕭」的差距?柯文哲是否還要讓分?如果要讓分是讓定點,這纔是開啓有效藍白合的契機。(作者爲退休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