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裡開啓第二次人生:如何寫好“我”的故事

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分享人 | 葉偉民

我有位多年的學員,本職是做財務的,後來愛上了心理學,於是決定學習並做起了諮詢。自此,她覺得推開了新世界,遇上了形形色色的人,也見過光怪陸離的故事。

她覺得這些故事非常珍貴,於是她想,我如何才能記錄下來,讓更多人去感受,去思考,去共鳴呢?她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寫作。

於是她來我們的故事寫作營學習。後來她悟出了全新的東西,把財務、寫作和心理學融合起來,雖然我沒完全理解那是什麼,但我感覺到她真的是有所開悟,很豁然很通透的感覺。這就是寫作的魔力。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我早期有一位讀者,他的職業很特別,是一名火車司機,已經退休了。我說大哥,怎麼想到來寫作呢?

Photo by Pexels

他說,我開了一輩子火車,拉過無數的人,走過無數的路,裝了一肚子的故事,我希望都把它們記錄下來,那裡面有我的人生。雖然我這輩子過得不怎麼樣,但我希望能把它寫好。

大哥的話很平淡,卻很深刻。確實,我們這輩子難免有錯失、遺憾、懷念,但是我們能二次創作它,並在文字裡發現更好的自己。

文學是從“第一生活”(現實生活)中去發現、感悟,繼而創造“第二生活”(藝術作品中的生活)。我們可以通過寫作開啓第二次人生。或者說,寫作是一場自我發現與重塑。

寫自己的故事,來來回回不過三類:“我是誰”的故事;“我要做什麼”的故事;“我的看法是什麼”的故事。這三類“我”的故事,是層層遞進,層層深入的關係。

先說第一類,“我是誰”的故事。我們做了這麼多自我介紹,真的講好自己的故事了嗎?舉個例子:

有毛病嗎?似乎沒有,睡着了嗎?好像快了,感覺啥也沒記住。原因在哪?因爲你壓根就不是在講故事,你是在讀自己的簡歷。很多流水賬故事,其實就是披着故事外殼的資料介紹。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先來看一個公式:

寫作+優勢領域=王炸

這個公式最核心的含義就是不要割裂地去開始你的寫作,一定要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從自己的優勢領域寫起。你所經歷的,就是最好的。

這個公式再往下拆解一層,便可得到:

也就是說,要讓陌生人迅速記住你,就要給自己加“標籤”,並用“故事”說出來,纔有可能產生“記憶點”。我們按照這個新的公式來改下剛纔的自我介紹:

各位,耳朵豎起來了嗎?你現在滿腦子一定是登山家,珠穆朗瑪峰,雪崩……因爲這些都是小明的標籤,是他最與衆不同的地方,而且還拋出上個月從雪崩裡死裡逃生的信息。觀衆哪還坐得住——你不講完就別想走。

這個就是故事的魅力,利用衝突和懸念,放出鉤子,迅速俘獲讀者。這個公式在更多場合都很有用,例如你參加活動、面試或競聘演講,都能迅速幫助你獲得關注。

再來看第二類“我要做什麼”的故事。這是我們生活乃至人生的需求:往高裡說,我希望我的事業被看見,被認同,最終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往低裡說呢,我希望所熱愛的事情能賺錢,獲得更好的生活。

我們再重溫剛纔說的公式:寫作+優勢領域=王炸。一定要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讓寫作成爲你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打造你的個人IP,讓你的專業被看到,被放大,從而給事業插上翅膀。

先說說我的一個朋友的故事,我們已經認識了17年了,他是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付新華,他也是中國第一個螢火蟲博士,被譽爲“中國螢火蟲研究和保護第一人”。

付新華

2007年的某天,我在報紙看到了他。當時他在某個環保會議上提出警告,中國的螢火蟲正遭遇生存危機。我就去搜他的文章,都是螢火蟲的科普文章,很好看。於是,我決定去報道他。

大家看,付老師的寫作就是站在自己的專業角度上的,終被媒體發現。如果他寫小說詩歌呢?大概率應該是沒戲的,寫小說詩歌的人多了去了。

我們約在他的實驗室見面。後來我們一起去野外做研究,過程非常美妙。我發現付老師有個特點,除了專業的科研,他還有個很好的意識——用故事來解釋他的專業,讓枯燥的科研變得更有趣。

一天晚上,他拉着我說:“葉兄,我們來做個實驗吧,不是有個成語故事叫囊螢映雪嘛,我們來驗證下靠不靠譜。”

這個成語背後有個故事,說晉代車胤家裡貧寒,點不起燈,夏天就抓螢火蟲,藉着光來看書,冬天就利用雪地反光來讀書。付老師每個晚上都和螢火蟲一起,他覺得,這個事可能是美好想象,實際上並不可行。

付老師這個提議馬上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們關掉房間裡的燈,還拉上窗簾,把螢火蟲放在玻璃瓶裡,那光非常弱,看不清任何東西,別說書上的字了,手指頭都看不見。我們還順帶做了件有趣的事情,用相機慢門拍螢火蟲閃光,最後出來是一個通體綠色的瓶子,非常漂亮。

這件事說明一個問題:付老師已經具備非常優秀的故事思維,他是搞科研的,怎麼讓大衆關注並響應他的事業嗎?擺出滿滿的幾頁紙參數嗎?還是幾大本論文?沒人會理你呢。故事纔是我和大衆最精妙、最高效的橋樑。它是通用語,一個好的故事,比100句口號要有用得多。

Photo by Thirdman

後來付老師在研究之餘,繼續做科普寫作。到現在,他已經出版了10本科普書籍。寫作與優勢領域配合,加成效應是顯著的,可以一魚多吃,事半功倍。

我們故事營也有很多朋友這樣正在這樣做。例如我們有親子專家、心理諮詢師、數學老師、財務專家、警察、物理學博士……這些閃閃發亮的職業身份都是他們寫作天然的優勢。他們也的確都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有人寫專欄,有人出書,有人寫劇本殺,還有人去做自媒體,可以說這是我們開啓寫作最好的捷徑。

再往下拆解,如何寫好一個故事,是有很成熟的方法體系的,但今天時間有限,我們就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最基礎的故事結構——三幕式結構。

這個結構很簡單,我們小學就學過:任何故事都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寫故事要有設計,情節不能平,要像圖中那樣找到矛盾衝突積累的走向,像山一樣起伏。只有這樣,讀者纔有如坐“過山車”那樣酣暢淋漓。

最後,我們來說第三類“我的看法是什麼”的故事,也就是你要通過故事來表達觀點、立場和價值觀,最終影響他人乃至改變世界。

但今天我們聊的不是辯論的技巧,不是談話的藝術,我們談的是寫作,還是迴歸到我們的核心。記住一句話,故事永遠是最好的道理。也正因爲這樣,千百年前的經典著作依然在影響和塑造着我們,像中國的神話傳說、伊索寓言、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安妮日記等,雖然內容各異,但都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傳遞深刻雋永的道理價值,並流傳至今。

繼續回到我的朋友付新華教授和螢火蟲的故事,他做這麼多事情,寫這麼多文章,當然有個人事業的追求,但最終是想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爲,拯救消亡中的螢火蟲。

如果他只是乾巴巴地講道理或大聲呼籲的話,有人會聽嗎?可能人們會想,和我有什麼關係呢?付老師很聰明地通過故事來引發人們的共鳴——現代文明所摧毀的這些小小的蟲子,其實是在扼殺我們童年的記憶,在抹掉人生的鄉愁。

這下完全不一樣了,你突然會感到這個事跟我有關係了。這些小小的蟲子也曾陪伴我長大,我在外婆的故事裡聽過它們,在童謠裡唱過它們,在山間的小路上追逐過它們……那些日子閃閃發亮,再美好不過了。可是現在它們就要消失了,就像一個老朋友漸行漸遠。我能不能做點事呢?我能不能去改變點什麼呢?

網絡圖片

這背後暗含一個重要的秘訣:一定要讓你的故事引發讀者的共鳴,要打開讀者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開關。做到這一步,你不用喊破喉嚨,你想說的道理自然會潤物細無聲,入腦更入心。

這裡面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

1、不要陷入自憐與自嗨。

2、要爲你的故事找到公共性。

最難在堅持:養成寫作習慣的3大絕招

聊完關於“我”的三種類型故事後,我們就可以去寫了,但寫作不是一錘子買賣,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方法技巧我們可以學,但能堅持到最後的那個人纔是王者。如果你不能做到每天都寫,持續地寫,離放棄也就不遠了。

所以,寫作開始不難,最難在堅持。我們可以通過三大絕招,來破解這一難題:

1、堅持觀察記錄

要學寫,先學記,這幾乎是每個作家的告誡。六十年前,老舍給工人講寫作,就建議他們去記錄生活:“要天天記,養成一種習慣。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爲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裡就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寫作品不僅仗着臨時觀察,更需要隨時留心,隨時積累。”

我們每天有很多碎片時間,通勤、候餐、散步……見到什麼觸動你的,不要等待,掏出手機記下來。

2、寫日記

如果你問我,平時練筆寫什麼好?我會說是日記。日記非常自由,流水賬即可,想到什麼寫什麼,除了能讓你重溫人生,更重要是知道時間花在什麼地方了。

Photo by Pixabay

3、堅持微輸出

很多人覺得堅持寫作難,大部分是被自己的豪情壯志給嚇退了,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一天能寫一萬字。結果堅持不下來,沒幾天心就冷了,手也就冷了。

與其這樣,我們不如把目標變小,降到你每天能輕鬆完成的程度。例如每天100字,把每天觀察記錄的心得、思考、書摘、乾貨、金句等寫好,然後發在你的自媒體上。

我稱這個爲“微練筆”。所謂“微”,就是以足夠小的目標來修煉某種習慣,小步快跑,最終積小變爲大變。

我把這個方法介紹給我課上的那些“堅持困難戶”,每天帶領他們在課程的社羣裡做微練筆。果然,很多人就堅持下來了。過段時間,再回頭看,我們一定會驚歎於時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