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活動|在照片裡,閱讀萬物

“中文打字機現代信息技術史上最重要卻被誤解最深的發明之一。”在近代,漢字曾一度身處“生存還是毀滅”的存亡之境,中文打字機的發明爲其探索出與全球化接軌的路徑,卻因其笨重低效的刻板印象而長期受到冷落和忽視。

面對這一研究空白,多年深耕中國歷史研究的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教授墨磊寧(Thomas S. Mullaney)花費十年時間收集、梳爬全球史料,詳盡還原中文打字機發明歷程,分析其背後牽動的社會文化史,並將研究成果呈現爲《中文打字機》一書。

《中文打字機》於2017年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問世後即斬獲2018年費正清獎、2019年列文森圖書獎等專業獎項,獲得歷史學界和海外讀者的廣泛關注。時隔5年,歷經細緻的翻譯、審校和打磨,2022年冬天,由新民說引進出版的《中文打字機》中文首譯終於得以與翹首期待的中國讀者們見面。

正如著名藝術家徐冰在本書中文版序言中所說:“可以說,墨磊寧教授這本書中的每一頁內容,都是我感興趣的。他從‘中文打字法’百年來在全球的尷尬處境,從技術語言學視角,通過對打字機演化史的分析,使思想的觸角,觸到人類文明分歧的深處。對當下不同文明之間撕裂根源也具有反思意義。”

2018年費正清獎獲獎作品中文首譯,

填補漢字技術史空白

針對漢字技術史這一領域,墨磊寧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用《中文打字機》和《中文計算機》兩本專著勾連起現代中文信息技術發展史。其中,打響頭陣的《中文打字機》聚焦於19和20世紀中文技術語言創新方面極重要也極具說服力的領域之一:中文打字機。這本書填補了漢字技術史的空白,並一舉獲得2018年費正清獎。

提起打字機,我們首先會想到雷明頓打字機的經典形態和QWERTY鍵盤“嗒嗒嗒”的節奏。而我們很少去思考,在電腦和輸入法誕生之前的機械時代,要如何把漢字搬上鍵盤?如果存在“中文打字機”,它可能依據什麼技術原理,採取什麼實現形式?它會擁有怎樣的面貌,發出怎樣的聲音?

墨磊寧聚焦全球信息現代化進程下中文打字機的發明歷程,通過10年的史料爬梳,試圖還原這段被雷明頓打字機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所掩蓋的歷史,重新敘述一個世紀裡中文與西方語言帝國主義交鋒的故事。

透過中文打字機發明過程中遭遇的種種挑戰,墨磊寧揭示出漢字作爲非字母文字與字母文字之間橫亙的“技術鴻溝”,進而論述了漢字的內在屬性(如非字母文字、表意性)、結構特徵(如字形、部首、筆畫)與中文處理技術(如活字印刷、電報、中文輸入法)的緊密關聯,闡釋了人、語言與機器之間的相互作用。

墨磊寧曾在活動中坦言,從某種意義上說,中文讀者是《中文打字機》一書的主要讀者,也期待更多的中國讀者能夠閱讀和傳閱這本書。2022年,我們終於將《中文打字機》首箇中文譯本付梓出版,讓這本書得以抵達最重要的讀者羣體。

《交流雜誌》如是評價本書:“《中文打字機》引人入勝地講述了一段跨越不同國家和文化的技術史,且將這個高度技術性的故事處理得非常好讀。”誠然,“技術”一詞聽起來艱深又冰冷,似乎必然充斥着大量晦澀難懂的術語和理論,但《中文打字機》的書寫顛覆了這一“刻板印象”。墨磊寧如同講故事一般娓娓道來跨越約一個世紀的漢字技術史,起承轉合樣樣齊備,從而讓這本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的作品能夠走入更多讀者視野,帶領大家一同從技術語言學的全新視域深入認識和理解漢字,理解這段被技術語言想象力之坍縮掩蓋的歷史。

歷時十年收集梳爬全球史料,

詳盡還原中文打字機發明歷程

爲了全方位理解這項發明,墨磊寧花費10年時間廣泛收集來自全球各地的珍貴歷史資料——刊載有中文打字機相關新聞的早期報紙、參與中文打字機發明進程的相關人物傳記、機器說明書、專利文件等。從19世紀40年代電報技術的出現到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他梳爬、分析了約一個世紀的海量歷史材料,帶領我們重回歷史現場,詳盡還原中文打字機的發明歷程。

自美國傳教士謝衛樓發明的第一臺中文打字機起,衆多中國工程師、語言學家、企業家、語言改革者以及日常實踐者前赴後繼投身於中文打字機的發明事業,其中,大家最爲熟知的就是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林語堂。

圖/謝衛樓發明的中文打字機

林語堂發明了第一臺具備打字機鍵盤的中文打字機——明快打字機。林語堂通過將打字過程轉化爲搜索過程,從根本上改變了機械書寫的運作方式,它在歷史上首次將“搜索”與“書寫”結合起來,預告瞭如今被稱爲“輸入”的人機交互模式,時至今日仍然與各種中文信息技術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除了史料文本和理論解析,本書中還附有多種中文打字機的原型機照片、宣傳海報、新聞報道、說明圖表等珍貴圖片資料,圖文並茂,還原鮮活的歷史場景,帶領讀者一窺不同時期中文打字機的形態,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埋藏的技術變革思路,讓這段被遺忘的歷史得以浮出水面。

圖/林語堂和林太乙展示明快打字機

人、語言與機器:

我們爲什麼不能忘記這段“失敗”的歷史?

事實上,中文打字機的發明史伴隨着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失望,中文打字機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忽略和輕視,正是因爲它並未成爲改變現代中國企業和中國政府部門運行方式的“革命性的創造”,也沒能在極大地提高書面文件產出速度的同時,大大降低其成本。

從規模上看,中文打字機雖然確實成功進入了各大中國企業以及大城市和地方政府部門,但並未能實現大規模量產,實質性改變日常生活的信息傳輸;從中心地位上看,中文打字機始終遊弋在這段技術史的邊緣,遠不如英文打字機普及,關於這一點,一個爲我們熟知的具體表現就是,當下被視爲復古潮流的打字機樣式都是英文打字機機型。那麼,我們爲什麼依然要書寫和閱讀這段看似“失敗”的歷史呢?

不同於字母文字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幾十個字母搬上鍵盤打字機,作爲表意文字的中文在邁入快捷、高效的現代化信息傳播路程中,遭遇了來自字母中心主義的重重阻礙,但也正是這些挫敗讓中文使用者們愈加發奮,不斷開拓新的思路,試圖從西方字母文字霸權的圍剿中突圍而出,融入全球化信息時代的發展潮流。因此,中國其實比字母文字世界更深入地經歷和參與了打字機時代(乃至電報時代和計算機時代)。

雖然作爲工具的中文打字機早已完全淡出我們的生活,但在漢字面臨機械化的歷史中,中文打字機承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墨磊寧認爲,中文打字機不但是現代信息技術史上最重要卻被誤解最深的發明之一,它(不論是作爲一個實體還是一種隱喻)還是一面無比清晰的歷史透鏡,我們可以通過它來審視技術的社會建構、社會的技術建構,以及中文與全球現代性之間充滿矛盾的關係。

中文打字機之發明的艱難歷史,不僅映射出歷史上西方中心主義對漢字的偏見,以及與之相關聯的種族歧視的話語、東方主義的表現、語言進化論觀點,更展現了漢語世界爲中文尋求生存和發展所付諸的不懈努力,顯示出中文獨特而強大的生命力。

此外,這段中文反抗語言帝國主義的技術史更是與當下息息相關。正是在中文打字機的設計探索中,中文的現代化傳播逐漸擺脫英文打字機“所打即所得”思路的禁錮,當下我們正在使用的中文輸入法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並由此發出人機交互的先聲。時至今日,漢語已經展現出嶄新的生命力,成爲當今全球使用人數最多、最活躍的語言。

圖/雙鴿牌中文打字機

撞色設計+精美工藝,

打造獨特的機械質感

《中文打字機》不僅內容紮實,裝幀設計也別出心裁。書籍設計團隊劉曉翔工作室採用金屬灰+熒光橙的撞色設計,典雅中綴以幾處鮮亮,呼應中文打字機之歷史所關聯的無數前赴後繼的創造者們表現出的大膽革新的精神。內文版式和字體選用亦經過精心設計,借用打字機文本元素呈現出別具風格的版面效果,並確保了舒適的閱讀感受。

爲更好地呈現顏色質地,我們採用專色印字,更在天口處刷銀邊,並採用平脊精裝無壓槽工藝,打造獨一無二的機械質感。

作爲中文使用者的我們,現在終於可以翻開這本書,跟隨墨磊寧生動的歷史現場記錄,重新發現中文打字機,一同見證漢字技術與全球現代化接軌的故事,在往昔中照見當下、迎接未來。

相關圖書

《中文打字機:一個世紀的漢字突圍史》

[美]墨磊寧(Thomas S. Mullaney) 著

張朋亮 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