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打岳飛的紓困3.0

總統短期內提出紓困3.0,用行動相挺產業。圖爲蔡總統出席「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會員代表大會」併合影。(總統府提供)

行政院多國出現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衝擊臺灣製造業觀光等產業爲由,將於兩週後提出2000億元的追加紓困特別預算,爭取在立法院二次臨時會通過,刻正盤點持續受創產業之所需,主要包括製造業營運資金補貼及艱困產業薪資補助、會展產業紓困補助,專營國外旅遊旅行社機場免稅店補助、振興三倍券經費防疫物資疫苗採購和研發經費等。

政府願意繼續投入資源,協助受疫情傷害仍深的觀光旅遊行業,或衝擊逐漸顯現的製造業,當然是好事,值得肯定。但是,由目前的構想來看,卻也顯現幾個明顯問題,值得政府記取教訓,以免一誤再誤,淪爲「不會做事的內閣」。

首先是「紓困3.0」的內容,明顯地包含了防疫、紓困和振興,但明明目前已經進入了振興階段(三倍券),卻還在大力挹注防疫和紓困的需求,顯示紓困1.0和2.0的規畫不準確和不足夠。特別是在「不足夠」上,專家學者從一開始就對規模太小告誡再三,但政府卻一意孤行,認爲臺灣疫情有限,採用了全球同級國家中規模最小的紓困方案。如今3.0的規模是1.0和2.0的總和,但政府口頭不願承認,卻以行動來表達自己規畫能力不足,也不願參考外界意見所導致的失策,終於必須以3.0來進行補救。

其次,在「不準確」上,除「防疫」最爲緊急之外,「紓困」和「振興」根本就是一回事;因產業若得以振興,連帶就會對企業僱員產生紓困效果,故歐美先進國家不會去分別紓困和振興。但蔡政府卻自創一格且沾沾自喜,堅持必須紓困完畢後才進行振興,徒然浪費寶貴救命時間、扼殺許多含冤倒閉之企業,殊屬不智。現在2.0的「振興」三倍券還未發放之下,就要回頭以3.0再次「紓困」、甚至「防疫」,還偷偷塞進了「研究發展」這種根本不屬緊急迫切性質的特別預算項目,不覺得自我混亂矛盾、缺乏救災和紓困效率

其三,不願採用美國式功能性的補助模式,堅持對主觀認定受害嚴重的行業進行補助,就會有掛一漏萬、治絲益棼的狀況產生,這也是外界一再告誡的。但政府可能企圖獲得「感恩戴德」的政治效果,堅持要由其認定受補助行業,果然就產生了會展、免稅店等產業被遺漏現象。試問,若非資金雄厚,被遺漏行業的企業豈不早成了冤死鬼,該向誰去索賠償命?

最後,紓困2.0中對受創產業的補助,是對製造和服務業一體適用。其實,製造業出口受疫情影響有限,衝擊顯著低於服務業;但3.0中卻又凸顯製造業受到影響,似乎會成爲3.0的紓困重點,這明顯在偏袒製造業。放無薪假的製造企業極可能是產業發展變化造成結構變動所致,並非疫情衝擊導致,若不分青紅皁白就要大啖3.0大餅,對衆多因等不到紓困而自我了斷或裁員的服務業業者明顯不公,政府必須自我節制,以免付出高昂的政治代價。(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全球商務系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