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不能誤讀房地產督查組的“肯定”

張海英

房地產督查組在部分省市全面督查工作近期已經先後完成。督查工作內容相似,通過實地察看、走訪座談方式,瞭解當前房地產市場結果以“肯定”爲主,督查組認爲這些城市均做到了落實調控政策“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鞏固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果”。

(8月7日《經濟參考報》)

本次派出的8個督查組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從多個地方最近表態來看,態度都轉向“從嚴”。譬如,上海下發緊急通知,進一步重申堅持調控政策。北京住建委表示將對企業進行約談和告誡。相信這次督查之後,地方政府樓市監管發條將會擰緊一些,房價反彈的勢頭有可能得到一些遏制。

有報道披露,“隨機抽取項目地點由督查組自選”這一現象折射出督查組沒有“被安排”,而是隨意檢查摸底,這樣的舉動容易獲得真相,爲下一步政策決策提供真實依據。還有報道指出,督查組以詢問爲主,根本不作指示或表態。督查組此種做法值得肯定,在沒有形成完整調查結論之前,不應該草率作指示或表態。

媒體還提供了另外一種信息,即督查組不僅有表態,而且表態是“肯定”。

在樓市全面回暖、地方不斷微調情況下,督查組“肯定”多地政策執行情況,讓人很難理解。既然各地做到了落實調控政策,量價何以齊漲?既然對本就嚴厲的調控政策進行了微調,何談落實政策?

不可否認,這一輪樓市回暖成因比較複雜,不只是地方微調政策刺激樓市回暖,還與鼓勵剛需入市貨幣政策“放水”等因素有關。但是,我們仍然要好好反思,被譽爲“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政策是否嚴格落實?據筆者觀察,中央調控政策在不少地方的執行環節打了折扣。對此,我們需要的是“問責”而不是“肯定”。

比如,限購政策是爲遏制樓市投資投機而設,但據報道,義烏在限購政策去年底到期後私自取消限購而沒有延續;南京以引進人才的名義公開挑戰“限購”紅線溫州炒房客年後捲土重來,在上海、深圳等地不斷利用限購政策漏洞出手炒房,而地方政府不及時修補政策漏洞任由炒房。對這樣的地方,豈能去肯定?

如果說督查組肯定多地政策執行情況,是一種客套話,是一種激勵,或許還能讓人理解,畢竟地方政府也盡了一定責任。但是,督查組不能一味肯定,也要有否定。比如,對落實較好的政策要肯定,但對微調政策要否定。否則,就會向地方政府傳遞錯誤信號,鼓勵地方政府向錯誤的方向繼續前進。

在筆者看來,之所以出現 “肯定”的表態,或許是因爲督查組看到的不是真相。儘管“隨機抽取項目,地點由督查組自選”的做法看上去很合理,但要意識到,在這次督查組行動之前,有關方面率先公開了相關督查消息,地方政府必然會有充分準備應對此次督查,比如,統一開發商口徑爲地方政府說話等。

督查組剛剛出發,各地就紛紛轉向從嚴,那麼,當督查組出現在各地時,必然是從嚴執行政策,如此,督查組還能看到真相嗎?更重要的是,地方是否做到了落實調控政策,市場是最好的檢驗。如今,房價反彈勁頭越來越足,地方政府聲稱一直嚴格落實政策,又有多少根據?

據悉,一位參與某市督查的人士說,在督查過程中,當地除了反映稅收降幅較大以外,開發商也多表示現階段“多是賠本賣房子”。地方稅收有降幅是事實,但只是增長幅度下降,稅收實際還是在上漲。而開發商說的“多是賠本賣房子”這句話又有多少可信度。也就是說,督查組獲得的某些信息未必全部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