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政大推桃園地景藝術節 必打卡21裝置藝術一次看

2023桃園地景藝術節將登場,青埔展區展出Steven Harrington的作品Mello Travels。(文化局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桃園地景藝術節龍潭展區,陳文泰與龍元宮作品神農龍影。(文化局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桃園地景藝術節青埔展區,黑川互動藝術(胡縉祥、李語豪、韓承燁、蔡秉樺)作品織光。(文化局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桃園地景藝術節龍潭展區,謝騆瑜、上林社區發展協會作品幻之草。(文化局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桃園地景藝術節青埔展區,呂文忠作品送子鳥。(文化局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桃園地景藝術節青埔展區,鍾瓊儀作品轉轉桃花。(文化局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桃園地景藝術節龍潭展區,大西康明、大中正社區發展協會作品石籠網。(文化局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桃園地景藝術節青埔展區,範承宗作品在傘下。(文化局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桃園地景藝術節龍潭展區,蘇盈蓁、龍潭國小作品魯冰花文學花園。(文化局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桃園地景藝術節龍潭展區,瘋設計、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黃琬雯作品「菱動」。(蔡明亙攝)

今年在龍潭大池、老街區及龍潭運動公園規畫「龍潭展區」,展期8月4至20日。(蔡明亙攝)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出席桃園地景藝術節開幕式,邀請民衆在活動期間來桃園「尞尞」。(蔡明亙攝)

桃園地景藝術節邁入第11屆,往年吸引逾百萬遊客到訪,今年以「桃園尞尞」爲主題,分龍潭、青埔2大展區,邀國內外18位藝術家,與在地民衆、學校和宮廟帶來逾21件裝置藝術。另規畫表演活動、特展、論壇、社區小旅行及工作坊等,更配合世客博辦理生活劇場、客家千人合唱等,帶領民衆以多元面向認識在地文化。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出席桃園地景藝術節開幕式,今爲原住民族日,他也特別穿上圖騰背心向族人致意。他表示,2013年首辦地景藝術節展出「黃色小鴨」打開知名度,已是全臺著名品牌活動,今年有許多美不勝收的地景藝術作品,主題名稱「桃園尞尞」在客語意指邀請大家來桃園走走、玩玩。

張善政說,今年在龍潭大池、老街區及龍潭運動公園規畫「龍潭展區」,展期8月4至20日,同時配合即將登場的世客博設置「青埔展區」,展期8月11日至10月15日,盼吸引國內外遊客共襄盛舉,讓地景藝術節邁向國際舞臺,成爲臺灣、桃園的驕傲。

文化局長邱正生指出,今年地景藝術節透過地方命題、地方羣策、國際與臺灣、在地客家等面向,並以「尞文化」形塑文化共感、「尞國際」連結客家族羣、「尞科技」將客家文化與科技結合等理念,展出超過21件裝置藝術作品。

邱正生介紹,龍潭展區邀藝術家與在地社區、學校及宮廟共同創作,包含瘋設計、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黃琬雯的「菱動」;盂施甫、菱潭街興創基地、龍潭裡的「池畔律動」;謝騆瑜、上林社區發展協會的「幻之草」;陳文泰、龍元宮的「神農龍影」;蘇盈蓁、龍潭國小的「魯冰花文學花園」;大西康明、大中正社區發展協會的「石籠網」;林彥良、龍潭高中「擁抱燦爛的你-Mr. Cloudy」等作品。

龍潭展區也特別規畫「水織聚落-與水共生的地方開墾故事」特展,以尋找龍潭生命之源爲題,述說先民爲生存奮鬥,從找水路、尋水田、築水陂、行水路到安居龍潭的故事。

邱正生表示,青埔展區邀請被譽爲當代加州潮流美學領袖藝術家史蒂芬·哈靈頓(Steven Harrington),以國際知名的招牌狗狗IP「Mello」爲作品;另新生代的客籍藝術家範承宗作品「在傘下」,以紙傘爲主題,將紙傘解構、重複與交集,張開三組傘形將各方匯聚於傘下,化爲一座能聚集人們入內休憩的裝置藝術;還有原民藝術家瓦歷斯· 哈勇作品「事事如意、豬事圓滿」;鍾瓊儀的「轉轉桃花」;胡縉祥「織光」;潘羽祐「風自遠方來」;李柏鈞「渡海」;黃寧「航向天際」;呂文忠「送子鳥」;徐永進書法雕塑「花開圓滿」等作品。

另工藝中心特別以「來客 奉茶」竹編作品共襄盛舉,最後在青塘園兒童美術館牆面,也有以「客垠」爲主題,融合抽象鳥形、數位化建築、桃園人文資訊和客家詩歌等元素的光雕投影。

此外,今年活動也安排一系列大型表演、國際藝術論壇、社區小旅行及藝術工作坊等,並配合世客博特別推薦的「Kitty來做客」、生活劇場、森林劇場、客家千人合唱、龍潭繞時光-幸福散策及龍潭生活工藝SHOWROOM特展等,邀民衆從多元面向認識在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