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老照片:1898年,一位英國女旅行家穿行蜀道

清末民初以來,一批批外國傳教士、探險家、學者等帶着各種各樣的目的先後來的中國西部的四川或傳教或考察或旅遊,其中一些人用隨身攜帶的照相機拍攝沿途人文地理、風光古蹟等照片。照片在西方發表和刊登後,引起各方人士的矚目和興趣,到中國西部探險旅遊成爲一時的熱點。

據目前在國內外所能蒐集到的四川老照片中,最早除了澳大利亞的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1884年自上海到緬甸旅途中在四川拍攝有幾幅照片外,英國女旅行家伊莎貝拉·伯德1898年拍攝的一組記錄四川的照片,可以算是最早記錄有關四川人文地理的組照之一。

伊莎貝拉·伯德(Isabella Bird,1831~1904,畢曉普夫人),英國人,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家和成功的作家,又是世界百大探險家之一。1879年起,伊莎貝拉先後到達中國的廣州、東北、中西部,並著有《通向金色半島的路》一書。1896年,爲了尋訪中國西部的神秘土地,年已64歲、多病纏身的伊莎貝拉·伯德從上海出發,乘外國的輪船經鎮江、蕪湖、九江至漢口,再由漢口經沙市到宜昌,乘帆船從宜昌起行,穿過壯麗的長江三峽,經奉節(夔州府)、雲陽到達萬縣。她從萬縣走陸路經梁平(梁山縣)、渠縣、營山、南部到達閬中(保寧府),再經蒼溪、劍閣、梓潼、綿陽、彭縣、灌縣到達成都。之後再由灌縣經汶川(威州、理番廳)、理縣(雜谷腦)、米亞羅到達馬爾康的梭磨,再從梭磨返回成都。由成都乘“烏榜船”(四川人稱爲“烏棒”)沿岷江順流而下,經眉山、樂山(嘉定府)、宜賓(敘州府)、瀘州到達重慶,在重慶買舟東下返回上海。她沿途記錄了大量的風土人情和民風民俗,並拍下了大量的照片。

伊莎貝拉·伯德回國後的第二年即1899年,根據沿途的所見所聞,在倫敦出版了《The YangtzeValley and Beyond》(即《揚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區》)一書(中文譯本爲《1898:一個英國女人眼中的中國》),內容長達560餘頁,並配有作者拍攝下的113幅珍貴照片,爲晚清末季內陸腹地的四川保存了一部全真的文獻資料。

以下伊莎貝拉·伯德拍攝的老照片,是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根據1899年原版《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一書掃描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伯德乘坐的木船

湖北新灘,伯德從這裡坐船入川

萬縣橋

一塊中國式的墓地

途中鄉鎮石牌坊

雕龍石柱

大宅院

山腳 石橋 客棧

一座祠堂

水牛

一座普通廊橋

女士乘坐的轎子

四川鄉村宅院

四川城鎮街市

保寧府的某一書院

保寧府新教(基督教)的主教教堂

療養院

進入一所集鎮

到達一所不知名的中式客棧

牛拉石磨

大路、石橋、古樹

紡絲的婦女

成都平原的磨房

綿竹的一座廊橋

灌縣的廊橋(南橋)

二王廟內的屋頂

揹負的油簍和木架

成都平原的交通工具手推車(雞公車)

盛開的罌粟田

盛開的罌粟田

成都文殊院中的神像

灌縣的城隍廟

雙層木橋

用來搬運木料的人用木馱架

汶川的竹索吊橋

古樸的碉樓

雜谷腦的街道

楚地頭人的房舍

藏民屋頂燃香祭壇

因病頻臨死亡的藏民

巨大的病腿

拿着長矛的官兵

嘉戎的山水

嘉戎的村寨

梭磨方形碉樓

遠觀梭磨景緻

一所藏族村寨

梭磨的城堡(馬爾康縣的卓克基土司官寨碉樓)

梭磨的城堡官衙的大門(卓克基土司官寨)

帶着面具跳宗教舞蹈的藏族喇嘛

獵戶與鋸齒狀的木梯

一家人

龍橋

岷江旁的村鎮

嘉定府的西城門(1898年5月)

岷江上的帆船

長江畔的集鎮

岷江旁的敘府(宜賓)

江安縣巖上的民房

平底烏蓬船

瀘州附近的寶塔

攜帶兒童的方法

長江上的漁村

重慶府的城牆與城門

重慶府海關的警衛士兵

婦女節慶的頭飾

石寶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