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美計謀?北京嚴打陸互聯網巨頭 專家警告後遺症

北京當局嚴打國內互聯網巨頭,無論海外港股陸股,反而適得其反,讓那些反對陸企美國立法者更有理由提出更多監管措施。(圖/達志影像)

大陸網路叫車巨頭滴滴出行6月底赴美掛牌沒幾日,就遭到陸方網路安全審查連帶影響整體中概股大跌,甚至大陸國務院辦公廳也提及,將全面對赴海外掛牌的陸企進行調查,以及人行鍼對螞蟻集團實施的反壟斷監管,也適用所有相關業務的陸企,港股週四(8日)創下2月以來盤中最大跌勢,跌破2萬千點關卡,吐回今年所有漲幅。對此,專家指出,北京當局的行爲,完全正中那些反對陸企赴美上市的人計謀

據CNBC報導,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曼中國研究講座主任Jude Blanchette指出,北京當局打算控制國內科技巨頭的同時,還要確保他們能在海外上市,所以進行一連串手段調控,但是最近的行爲已經適得其反,導致美國對該議題倡議者更有理由對赴美IPO的陸企更有加強監管的理由。

Jude Blanchette警告,若美國開始拒絕陸企在美股IPO,這種傷害是無法透過從A、H股上市彌補回來的。Jude Blanchette指出,大陸改革開放30年來,在某些時刻會利用「殺雞儆猴」方式警告陸企哪些行動禁止,讓他們在賺大錢的同時,明白政治底線,這等於是告訴這些企業他們犯了政治罪。

從去年螞蟻集團打算赴A、H股IPO前夕突遭喊卡,掀起一波大陸互聯網巨頭遭反壟斷調查,同時間,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中國聯通海康威視等陸企,遭美國前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禁止大型機構投資清單上陸企,導致包括羅素、富時等國際指數編制公司將其剔除。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當時迴應稱,將陸企剔除指數,不影響國際投資人蔘與大陸經濟發展紅利,並強力譴責美方打壓陸企國際生存空間行爲。

早在2019年,川普政府就提出要求赴美掛牌外企應提交符合美國會計準則財報資料,否則就有下市風險,明顯針對陸企而來,這也導致包括阿里巴巴、網易,甚至中芯國際迴歸A、H股熱潮,港股對於吸引科技股效應,隨着美國政府去年底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包括B站、甚至是今年上市的快手,都獲得投資人青睞大力買進。

不過,根據資誠PwC公佈最新數據顯示,陸企在2021年上半年赴美IPO仍創下歷史新高紀錄總數達35家,募資123億美元更創去年同期4倍。紐約證交所也公佈資料,截至4月底,今年有近60家陸企打算IPO。顯示海外籌資能力以及對發展到國際市場的渴求,仍無法阻擋經營者勇闖海外的決心。

然而,隨着北京當局對這些開拓大陸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制裁大刀落下,快手不僅破發,上市以來股價甚至蒸發幾乎一半,連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都在劫難逃,甚至多家互聯網巨頭股價都跌去近1年來漲幅,這些陸企面臨比川普時代遭踢出美國市場還嚴峻的生存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