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不能提的「SOP真相」 規則訂越仔細,效率越差!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臺北市長柯文哲被封爲「SOP狂人」,什麼都要講求步驟,希望能掌握一切進度。然而,網路最近瘋傳一篇內容中肯文章主題是「關於SOP的真相」,儘管流出已久,仍引發底下網友熱烈討論,許多人都哭了!

▲OL辦公室示意圖,與本篇文章無關。(圖/取自網路)

這篇文章開頭就寫道,許多團隊活動檢討報告總會寫着:分工不夠明確、未確實按照SOP行事等,接下來,之後專案就會列出更繁雜的分工表,以及更制式的SOP規則,希望可以改善這種現象

但是作者認爲,如果你身處的團隊有這種現象,那他認真建議「可以轉換跑道了」;因爲,通常SOP越複雜,或者分工超明確只會降低工作效率,詳細原因如下:

--------------爲還原現場,以下附上全文--------------

1. 分工太明確:容易出現分工灰色地帶

通常分工太明確只會減少大家溝通的機會,這樣的團隊做事風格永遠不會進步,在執行項目沒有合作火花激盪,只會讓大家存着「把自己事情做好」的心態,甚至很常會發生,某些太小細節忘記請人負責,結果在活動當天出包。

2. 專人負責:事後卸責方便

每個項目旁邊多加上「負責人名稱」,對於工作一點幫助都沒有,這樣只是方便檢討時間究責。同時也因爲每個項目都有負責人,同事間相互幫忙合作的機會大減。

3. KPI衡量指標:沒有被規範的事情就沒有人做

很多公司都有非常明確的KPI衡量指標,這樣的下場就是,每個人只會認真做KPI裡規範的事情,剩下沒規範到的事情就沒有人要做,結果整個團隊就會因此越做越爛...

SOP存在的意義是讓新人迅速進入狀況,並不是大家拿來卸責的工具。追根究柢,就是大部分人在工作上的心態有問題,如果做這些事情不會讓自己的績效變好,那就不會主動去做。如果幫忙這件事情只會讓其他人的績效變好,那就更不會主動去做。

臺灣職場環境就是這樣,你沒有辦法改變其他人的想法,就只能轉換環境了。